知乎考古大V项木咄用“破案式”的考古学思维出新作,告诉读者——

考古学的真正本领是什么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传媒视点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10304_6685e1af47feb163e00d0f858bdb641e.jpg

20210304_6143c9e320cfe0dcef383acb71343a32.jpg


  灿烂的历史总是让人引以为傲而荣耀,记录历史、叙述历史自古至今从未间断。尤其是近现代以来考古学的兴起,为我们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提供了更加直接有力的帮助。但是,如果不懂基本的历史知识,也不具备基本的考古常识,即便读了南派三叔或天下霸唱的盗墓小说,也只是被其中神秘莫测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想要真正地认识比较高冷的考古学还有些困难。
  那么,用这本书来弥补这一遗憾吧。
  《围观考古现场》——现场版的《鬼吹灯》、实操版的《盗墓笔记》,知乎考古大V项木咄用“破案式”的考古学思维,带你围观11个震惊世界的考古现场:有深埋在千年风沙之下的精绝古城,有隐藏在三湘大地的马王堆古墓,有沉睡在中原大地的贾湖遗址,也有显露于陆地之上的奥杜威峡谷……为我们开启了一堂精彩的考古科普课。
  项木咄,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硕士,致力于用通俗有趣的方式,分享考古和艺术领域中的有趣故事及其背后的专业知识。在《围观考古现场》中,他用“破案式”的考古学思维,告诉读者:考古是一门体力活,考古专家们在现场很辛苦、很不容易,每天要顶着烈日,带着农民工用小洛阳铲一点一点了解地下的土壤情况;考古是一门科学,研究历史人物、城市的历史,还须有计划和保护措施去处理考古遗址;考古是一门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学问,即想象古城下面还有古城,又小心一点一点在文献和现场考古求证。
  新书出版之际,项木咄接受媒体群访,科普墓葬、宣传考古、抨击盗墓……给读者呈现他的考古世界。
  考古真正的本领就是用很少的信息分析出大量的见解
  山西晚报:《围观考古现场》介绍了11个考古现场,为什么选这11个地方?
  项木咄:有这么几个考虑:第一,这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书,所以选的遗址尽可能要有大众知名度、且有意思的。第二,要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墓葬,所以加入了青州龙兴寺窖藏遗址;不仅仅局限于国内,所以加入了奥杜威峡谷遗址;不仅仅描述正面,所以加入了日本的旧石器考古遗址造假事件。第三,还要与传统的考古类科普书有区别,加入了很多科技考古方面的知识点,所以有了贾湖遗址这样看似“小众”但实则极具意义的遗址。
  山西晚报:说到考古人们就会联想到墓葬,先给读者科普一下墓葬的相关知识吧。
  项木咄:这个问题比较大,基本上每一个历史文化时期的墓葬都有各自的特点。但从整体来看,中国古代墓葬的发展是由竖穴墓到横穴墓转变的过程,或者换句话说,是“椁墓”转变为“室墓”的过程。
  首先,“墓葬”是什么意思呢?《周易》中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一开始,墓葬只是一个容纳尸体的土坑,仅仅用一些泥土和石子填充在尸体的周围。再后来,“棺椁”被发明了出来,这是墓葬史上无与伦比的大事件。因为“棺椁”一般埋在竖穴的底部,所以也被称为“竖穴墓”。这里得说明一下,“棺”和“椁”其实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棺”是一个带有平顶或弧顶盖子的单一长方形容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棺材”。它一般在葬礼之前,甚至是在墓主人去世之前就制作好了。而“椁”呢,是套在棺之外的木结构,经常包含多个箱室,用来存放随葬器物,一般在人死后才建造。我们熟知的马王堆汉墓,就是典型的椁墓结构。
  椁墓出现之后,迅速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导墓型。到了大约公元前2世纪的时候,另一种重要的墓葬形式——“室墓”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室墓”又叫做“横穴墓”,因为它是横向修筑而成的。它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居住的房子很像,有各种不同的功能分区,墓室上还有平顶、券顶或者穹顶,墙壁和墓顶上有装饰,还有门和甬道等进出口。送葬的时候,随葬品和棺就会像搬家一样,从墓室的甬道和门依次搬入。从这以后,古人就开始把地下墓室想象和建造成了类似于住宅的建筑空间。西汉的南越王墓,就是一座“石室墓”,墓室按照“前朝后寝”规格布局,共分7间。
  山西晚报:您在书中提到了一部分至今未被发现的古墓,这些考古现场的发现是不是距离我们还很遥远?
  项木咄:考古其实离我们不远,基本上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考古所、博物馆,他们都会承接当地的考古发掘,只是很多考古发掘结果没有向大众披露而已。
  山西晚报:您怎样认识考古?
  项木咄:考古学的真正本领在于,如何用很少的信息,分析出大量的见解。斯坦因是如何从集市上购买的几块木板中发现线索,从而找到传说中的精绝古城的?如何知道5000年前的古尸生前吃了什么东西、得了什么病,甚至去了哪些地方、做了什么事?如何通过满城汉墓出土的文物证明中山靖王刘胜确实又好酒又好色?《围观考古现场》其实不仅是对那些考古遗址作知识性的普及,更主要的是想与读者探讨如何用考古学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待文物、看待考古;如何像考古学家一样,通过思考和实践,发现新的历史研究资料,解决历史疑难问题,印证或推翻史书中的既有结论;如何综合各种知识和常识解决一个个复杂的学术问题。
  不同学校的考古学专业侧重点都不同
  山西晚报:去年有一位高考676分的女同学选择了考古专业,成为考古界的团宠,您怎样看待这件事?
  项木咄:大概是因为国内文化舆论环境的影响,《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综艺节目的持续走红,敦煌、故宫等著名文化遗产在互联网备受追捧,导致大家对考古这门神秘的学科感兴趣,愿意去了解,愿意去关注,这是大好事。但同时,我并不觉得现在是“考古热”,大部分人也仅仅局限于感兴趣层面,真正有志于这一方面的人还是寥寥的。
  山西晚报:对于普通人来说考古专业是陌生的,大家理解得很简单,这个专业都学些什么?
  项木咄:不同学校的考古学专业,侧重点都各有不同,整体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首先是传统考古学范畴的内容,这里又可以按照断代和专题划分,断代的会学习旧石器考古学、新石器考古学等等,专题的要学的也比较多,比如古代青铜器、古钱币、佛教考古、冶金考古、陶瓷考古等等。相对于传统考古学的内容,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开始重视科技考古学这一块的教学,会开设一些例如体质人类学、动物考古学、定量考古学、植物考古学之类的内容。另外,很多学校还会开设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博物馆学要学习的内容也比较丰富,比如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教育、博物馆藏品管理等等,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建造、运营好一座博物馆的方方面面去学习。文物保护学相关课程可能会和理化生结合的比较紧密,会有很多实验设计相关的课程,比如有机物的文物保护与实验等。
  山西晚报:您怎样理解“抢救性考古”?
  项木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个词的意思,“抢救性考古”着眼于“抢救性”这一词上,指的是一开始没有进行过有计划的勘探、研讨,有步骤、有组织的发掘。过去几十年来的全国性、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比如房地产施工、地铁建设等等,尤其在一些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地区,很容易挖掘出有价值的文物,这个时候,为了尽可能保护好文物,同时又不过分耽误施工进度,考古工作者们就会进行临时性的紧急发掘。所以这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现代社会的特殊历史进程决定的。
  山西晚报:面对海洋里面的考古地,现在的科技技术有哪些好的办法?近来是否有相应的突破?
  项木咄:水下考古是考古学的分支之一,里面的内容是非常专业的,涉及到地理信息系统、地球科学等等多种学科的融合,绝不是仅仅依靠考古学就能完成的。这一块我也没有很深入了解,所以不太好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水下考古将会是今后考古学的发展方向之一,水下所蕴含的巨大未知性对考古工作者们无疑有着强大的诱惑。
  无论从专业角度讲还是旅游价值讲山西都是值得去的地方
  山西晚报:您参加过哪些考古工作?
  项木咄:很抱歉我的田野考古实践非常少,只在研究生的时候参加过一次杭州市考古所的城市遗址考古发掘,也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印象中只挖出了一些古代房屋的房址、水井等。相比于书中描写的那些震惊世界的遗址,其实大部分的考古遗址都是比较普通的,考古人员发掘的遗址,也不仅仅只有墓葬这一类,像我们发掘的城市遗址也非常普遍。
  山西晚报:您的书中提到了盗墓,很多文物因此被破坏,令人惋惜。
  项木咄:我之前讲过一起20多年前发生在湖北荆门的“古尸案”。这具古尸,是目前我国发现的第一具外形、骨骼基本保存完整的战国女尸,距今达2300年之久,比我们熟知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女尸还要早200年。如果这具古尸是由考古工作者经过科学发掘出土的话,说不定又是一个具有世界性意义的考古发现。只可惜,这位先人死后也不得安心,被一帮盗墓贼愚昧、野蛮地从古墓中盗出,肆意破坏,最终面目全非。
  当时这具古尸被盗墓贼从墓葬中扯出到了地面,还把它身上穿的衣物全部抖落了,颈部上端留下了盗墓贼拖拽时的勒痕,头发也全没了,臂部、小腿、右手等处皮肤大面积破损。虽然后来科学家们对古尸进行了剖检,对古尸的保存状况和保存原因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古尸离开了原生的埋藏环境,古墓内部被破坏殆尽,尸体保存完好的原因、条件均缺乏研究依据,导致多项科研工作无法进行。实在是令人扼腕。
  山西晚报:您对山西的考古工作有所了解吗?
  项木咄:山西应该算是我国考古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了,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旅游的目的地之一。我们经常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有着全国数量最多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基本上每个市、每个县都有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所以我非常建议大家去山西旅游,看一看石窟、壁画和古建筑。
  当然山西的地下文物资源也非常丰富,它是中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存最多的省份,大名鼎鼎的西侯度遗址是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者的“圣地”。另外像陶寺遗址也是非常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我看来是媲美二里头文化的存在。还有我很喜欢的徐显秀墓、九原岗北朝壁画墓等等,出土了非常精美的壁画。山西无论从专业角度讲还是旅游价值讲,都是值得去的地方。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围观考古现场》书摘
  发现曾侯乙墓的地方——擂鼓墩
  《国家宝藏》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嘉宾王刚在获许近距离参观完曾侯乙编钟之后,向眼前的那一排气势恢宏的编钟深深鞠了一个躬。这一个动作,体现了一个文物爱好者的敬畏之心。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也确实值得起这样的“待遇”。1978 年,编钟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时候就震惊了全世界。我们很难想象,这套 2000 多年前的文物,如今还能演奏出动人的乐曲。这座传奇墓穴,还有哪些故事,是《国家宝藏》没有说的呢?
  曾侯乙墓的面世,来源于军队的一次施工。故事发生在1977年的秋天,当时武汉军区空军司令部的雷达兵部想要建一个军械雷达修理所。他们考察了湖北的很多地方,找了很多选址,但都不是很满意。后来,时任湖北省省长的张体学就推荐了随县擂鼓墩这个地方,理由是“这个地儿风水好”。
  擂鼓墩这地名的由来也挺有意思。传说春秋时期,楚庄王带兵攻打随国,但是随国上下一心,誓死捍卫国家。楚庄王久攻不下之际,没想到“后院失火”,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宰相)斗越椒发动叛乱,带兵围剿楚庄王。
  在腹背受敌之际,楚庄王派出小将养由基与斗越椒比试射箭。养由基说:“你是令尹,我是无名小将,你先射我三箭,而我只射你一箭。”斗越椒是楚国有名的神射手,一听这番话,不由怒从心起,对准养由基就是一箭,没想到被养由基稳稳接住。斗越椒慌忙中再射一箭,又被接住。斗越椒使出浑身解数,朝着养由基的喉咙射了最后一箭。没想到养由基不费吹灰之力,一口咬住了箭。没等斗越椒反应过来,养由基取下嘴里的那支箭,反身射回,正中了斗越椒的咽喉。楚庄王见状,立即敲响战鼓,乘胜追击,平定了叛乱。而当时楚庄王擂鼓的小山坡,就被称为了“擂鼓墩”。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而已,真实性有待考证,不过稍有点考古学常识的人如果听到这个地名,肯定会对其中“墩”字非常敏感。我们知道,古代对于地点的命名是非常朴素实在的,经常会根据地形特点进行命名,比如说一个小山坡,就会被称为“岗”“墩”之类的。而恰巧,古代的一些高等级墓葬在建造之时往往会有巨大的封土堆,这些封土堆经过年岁的累积逐渐荒芜,从外观上看就像是一个个小山坡。这两个因素相结合,我们就会发现在那些以“墩”“岗”等命名的地点发现古墓葬的概率非常之高,比如陕西沂州的九原岗壁画墓,比如江苏的俞墩遗址、庙墩遗址、龙墩遗址……
  所以说,如果你家所在的地方恰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建议你好好搜寻一下附近有没有带“墩”“岗”之类的地名,说不定那里就是个古代贵族的墓葬。当然,雷达兵部的这些军人们,大概是想不到这一点的。他们只是觉得这边环境优美,特别适合建造军械雷达修理所。不过,当他们选定了这个地方,并往地里挥下第一锄头的时候,一个令世人震惊的考古发现,马上就要登上历史舞台了。

(责编:褚嘉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