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小井峪文玩市场开市:千年古村落 文化新地标
太原小井峪文玩市场开市:千年古村落 文化新地标
收藏爱好者在小井峪文化产业园区“淘宝”。本报记者王媛摄
牛年人勤。
2月20日是牛年正月初九,也是牛年伊始的第一个周六,太原小井峪文化产业园区选择在这个日子开市。经过了春节的正常歇业,这个文玩市场一开市就热闹非凡,除了街道两旁的商铺正常营业,各种非遗、旧书、钱币、瓷器等老物件也出现在马路中间的“地摊”上,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前来游逛“淘宝”。
千年古村落
省城文化新地标
正月初九上午,在铿锵有力的太重锣鼓声中,记者走进了小井峪文化产业园区,感受华北地区最大的文玩市场的新年新气象,同时也来体会一把地摊经济的红火和热闹。
小井峪村地处太原市万柏林区西南部,其历史可追溯至1300多年前唐代永徽(唐高宗李治年号)年间。村内曾挖掘出一座唐代墓葬,碑文记有“永徽六年二月廿日附身附椁必誠必信送歿礼備與夫人何氏合葬于并城北廿里井谷村東義井村北”等文字,永徽六年即公元655年。资料显示,清代中期,小井峪村名仍为“井谷”。前街有一株古槐树,直径超过2米,树高20余米,枝繁叶茂,历经千年,巍然耸立,现在已经成为村里百姓口中的一株“神树”,庇佑着这方百姓的平安。村中还有一个古戏台,迄今为止,每逢大集,就会大戏上演,引来围观群众无数。
2011年,小井峪村展开“城中村”改造,至今,已高楼林立,一派现代化城市景象。该村党支部书记魏满福说,“之前,办有涉煤、仓储等村办企业,村民多靠租赁自建房产;现在,面临着土地资源优势不再、粗放型企业转型等发展困境。”为了在困境中突出重围,该村决定成立小井峪文化产业园区,以文玩、文创等文化产业为依托,促进转型发展。
园区首期约7万平方米,设有文创大厦及600个坐店商铺,涉及非遗、瓷器、玉器、字画、药茶等几十个品类,并于周边设置近3000个摊点。
看着牛年开市人气爆棚的景象,小井峪文化产业园区总经理张广文说:“小井峪的目标,是打造山西的‘潘家园’,使其成为古玩、藏品及现代文化创意产品等山西及中国民间、民族、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
每家都有自己的生意经
顾客“淘宝”有门道
2019年底,被誉为仅次于北京潘家园、华北第二大民间收藏文化市场——太原“南宫古玩市场”闭市,其中不少商户迁至小井峪文化产业园区。
位于6号楼8号商铺的“珍石阁”就是一家在南宫市场经营了20余年的老店,去年10月份,“珍石阁”落户小井峪文化产业园区,经营面积从原来的50多平方米扩大到了现在的200平方米,经营范围在原来玉石、矿物晶体化石等奇石的基础上拓展了书画、文房四宝等内容。老板王晋告诉记者:“生意比原来要好一些,老顾客都跟着来了,周六日的地摊市场又带来了一些新客源。”虽然说园区是初九开市,但是王晋的“珍石阁”大年初六就开门迎客了,因为有内蒙古、山东的老顾客前来洽谈生意。
说到门口的地摊,王晋得意地说:“‘淘宝’要有一双好眼睛,我也经常出去捡漏儿,前一阵子我很便宜收了一个小物件,转手卖了5000元。”
由山西工美产业联盟、山西省文房四宝协会合力打造的“山西三宝、文房四宝文创精品线上线下展销基地”也在小井峪文化产业园区落了户。这几天,该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地收拾和布置,预计正月十五前后正式在线上线下同时开业。工艺美术业内资深专家领导李荣钢介绍说:“工美产业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这个直播时代,工美产业也要请网红主播带货,线下门店让顾客看到我们的一手货源,线上直播通过把山西的国大师、省大师请到网红直播间,让观众看到货真价实。”
据了解,山西三宝的代表作品、以及国大师薛生金、梁中秀、薛晓东的代表作品、以及山西药茶、宇达青铜器、稷山螺钿漆器、绛州云雕漆器等都会在该基地悉数亮相。
台湾人刘先生是一名画家、艺雕设计师,同时还是一名收藏家,他在高雄有自己的私人博物馆。因为太太是山西太原人的缘故,他把自己的私人藏品也带到了太原,刘先生在小井峪文化产业园区开了一家“谈古论今典藏阁”,里面展示的藏品很多都是在国内博物馆鲜见的,刘先生说:“我是为情怀而来,典藏阁的东西都是只展不卖,希望太原的藏家能来看看真正的官窑珍品。”
“阿涛钱币”是另外一种经营模式,来自运城的兄弟二人采用直播方式带货,每晚固定时间直播,第二天基本就是在打包发货中度过,一年的收入非常可观。记者采访时,“阿涛钱币”没有开门,但是他们已经在该园区成为一种传说。
经营有方法,顾客淘宝也有门道。李赟其,旧书市场上的常客,他每周都会来小井峪市场捡漏,并因此在这里结交了许多朋友。“我作为书籍收藏爱好者,将周末来淘书当做收藏者相互交流的切入口。时间长了,知道谁喜欢什么类型的书,就会将这个专门给他留下。”
“小井峪文化产业园以文玩市场为主打领域,以古井、古槐、古戏台、唐代恒州史郭行墓壁画、开元寺为景点支撑,还有东支线火车公园、党建公园为休闲内容,未来再建一座观砚楼、美术馆、演艺中心、文旅酒店,努力成为吃住行玩一体的3A级景区文化打卡地。”张广文说。
一个村庄,因为有了古井、古庙、古树、古戏台有了灵魂,因为有了村民生生不息的守候焕发了生机,因为有了文玩、文创的延续,小井峪千年的文化积淀得以外延。
本报记者王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