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校外语教学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校外语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非常明确地指出,高校要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指明,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要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显然,注重人才的全面培养,突出价值塑造,提高培养人才的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的责任和使命。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
2016年以来,各高校各专业逐步深入探索和研究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少专家学者明确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差异之处。思政课程具有非常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内容,体系性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而各类专业课程并不具备显性的思政教育功能,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隐性的,需要各专业教师从教学内容上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通过日常教学融入教学过程,目前融入思政元素的各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建设。
虽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存在明显的差异之处,然而,不管是什么专业,思政教育的内容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只有二者有机结合,同向同行,才能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各个角落,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外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外语课程作为隐性思政课程如何结合课程特点,发挥其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同时实现语言技能培养和价值塑造,是当前外语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继续强调了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兼具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明确了外语教学的人文内涵。透过外语课程的内容可以深刻体会到其人文属性,外语课程的内容丰富,所选题材广泛,涉及文化习俗、科学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从这一套体系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虽然外国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传递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与我们的完全不同,但却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知识和不同背景文化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中外文化的异同,对外国文化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能批判性理解,客观评价。了解中西文明中的精华,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多元文明和优秀文化的人文素养和用国际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外语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
外语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是一项任务艰巨、复杂系统的工程,要想突破发展的瓶颈,将课程思政融入日常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确保教学环节从理念到实践有序推进。更新教育理念,理清教学思路是这一体系建设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理念清楚了,课程的定位才会准确,培养目标才会明确,才能把外语课堂育人的功能落到实处。教材的研发与编写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作为必要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的载体,教材的更新必须与时俱进,体现当前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方法。可选入教学内容的题材包罗万象,从思政的角度思考,选材时应考虑是否能体现立德树人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要立足中国文化,又要博采众长,合理利用多元文化的优秀成果。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实施外语课堂思政的主要力量,外语教师不仅需要在实践中提升语言教学能力,更需要具备“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和使命感以及良好的师德。教师自身的修养和人格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育人功能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学评估体系的建设也需要跟进,将思政元素纳入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在整个外语教学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真实有效的评价对于改进教学不足,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将思政元素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切实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升外语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激励学生脚踏实地,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每一位教师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作者:山西财经大学 康霞 王宇宏)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