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微信群里老师发了通知后,大拇指、玫瑰花、鼓掌等表情包满天飞

家长:咋回复合适?老师:别想太复杂!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社会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我们班的家长群终于能够安静下来了!”开学快一个月了,刘雨昕的心终于放下来了。孩子刚上一年级,她加入了班级微信群。群里40多个家长个个都很热情,老师发个通知,立马一串“收到”“谢谢老师”就刷起了屏。
  前两天,在家长一连串的“大拇指”攻势下,班主任通过群公告发布了一份群规,叮叮咚咚的群消息提示音终于偃旗息鼓。
  对于孩子刚刚入学的新生家长,第一次加入班级群总有点不知所措,老师发的通知要不要回复?别的家长纷纷鼓掌点赞,要不要跟随……9月28日,对于班级群,山西晚报记者走访了部分家长和老师。
  班级群里应该说什么?
  刘雨昕说,9月刚进群时,说话的家长不多。一周后,大家慢慢熟络了,群里的互动多了起来。“特别是当各科老师进行自我介绍、发布通知信息的时候,尤其是教师节的时候,群里大拇指、玫瑰花、鼓掌的表情包满天飞。”
  作为一名新生家长,刘雨昕也随大流发过几个鼓掌的表情,但有时候又觉得这样的“家长群气氛组”没什么意义,反而会淹没老师发的通知,“可是如果不在群里发言,会不会给老师留下一种不积极、不配合的印象?”
  正当她左右为难的时候,班主任在群里发了一则群规公告,其中特别写明:“收到老师发布的通知后,注明需要回复的请回复,未注明要回复的不必回复,以免刷屏影响其他家长接到重要通知。家长群内无需说感谢老师的话。您对班级工作的配合和支持,以及您孩子的进步,是对老师最大的感谢。”
  看到这份群公告,刘雨昕默默在心里给老师点了一个赞,连日来的纠结和困惑终于消散了。
  “我们班的家长群,刚建起来的时候,那叫一个热闹。”孩子已经小学毕业的家长马女士,回忆起当年群内盛况。当时,老师在群里发了一份班里孩子获奖的名单,本意是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有几位家长竖了大拇指表示赞赏,但后来画风就变了。先是其中一个得奖的孩子家长,发了一两百字的一段话,表达对老师和学校的感谢。紧接着,另一个家长的小作文也发上来了,字数更多。
  “不过,这种情况也并不常出现。”马女士说,时间长了,家长看到老师发的信息后基本能判断出需不需要回复,有时候需要回复的,老师也会注明。而通知、温馨提示之类的,如果都回复容易覆盖信息,可能反而造成不便,“所以时间久了,大家似乎就慢慢有默契了。”
  关于班级群老师也有话说
  不仅是家长,很多老师提起班级群也有一肚子话要说。家长群里的通知到底要不要回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每个老师的做法也不尽相同。
  太原市一所小学的老师何成辉说,他带新班后每次都会直接宣布,希望家长建两个群,一个群有老师,一个群没老师。有老师在的群里,以发布各类信息为主,家长不要在群里聊天,有问题私信老师交流;没有老师的群里,可以尽情交流育儿经验,维系和谐的班级氛围。
  担任初中班主任十多年的杨婷说,她在新初一年级刚建群时,会在发完一则通知后紧接着补充一句:此消息不用回复,如有疑问可以在群里提出。这样发了几次后,家长心里大概也知道这个群的性质,后续就不再需要特别强调。“其实很多新生家长刚进群时,不清楚老师的风格,班主任定好群规,一段时间后,家长会逐渐形成默契。”
  即使风格不同,但大部分老师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家长不要在班级群内发布不相关的内容,有什么个人问题最好和老师私下沟通解决。老师发布重要通知,除非要求大家回复,最好不要在群内回复“收到”等内容。
  杨婷也希望能借此体会提醒家长,班级群只是为了方便老师向家长传达一些重要的通知,大家不要把班级群想得太复杂。其实老师平时教学很忙,上课不会带手机,即使下课也没多少时间看手机。如果家长有问题,可以私下约时间和老师沟通。

山西晚报记者 杨晶 实习生 闫慈祥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