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阅古都 读行大同

——首届“平城文学少年”系列活动小记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图为索靓、石囡、靳玮(从左至右)在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与同学们见面。

“耕阅古都,读行大同”。 3月25日,由平城区委宣传部、市图书馆、平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平城区图书馆、平城区耕读书院、市旅游集散中心承办的首届“平城文学少年”系列活动在市图书馆多功能会议厅启动。

启动仪式上,三位导师与平城文学少年分享平城历史文化,点亮孩子心中的“平城文学梦”。

全国教科研先进个人、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委员会常务理事、大同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耕读书院创始人索靓首先作了《耕阅古都 读行大同》的主旨演讲。索靓说,和平城少年一起,用真实的行走、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话语,抒发他们对平城文化、非遗民俗、美景美食的感知,让一次次具有深刻印记的“耕读之行”见证平城少年的成长,让平城故事在孩子们的笔下熠熠生辉。平城是他们成长的摇篮,今天的记录是为了明天更好地传承。而耕读书院就是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为孩子们架起一座桥梁,带领他们走进平城、认识平城、了解平城,进而爱上平城。

石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41届高研班学员、大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他走上讲台,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哇!石囡老师长得好帅,像一位大哥哥。”台下,有的同学发出这样的声音。当老师将石囡著作《拓跋,上马》发到同学们手中时,同学们更是投来欣喜的目光。他们一边翻阅着《拓跋,上马》,一边听着石囡的讲授。此次,石囡作了《穿越千年话北魏》的专题讲座。讲座中,石囡告诉同学们,作为一名大同人,我们不能不熟悉北魏。他带领同学们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自己如果处在1600年前的平城时代,北魏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从历史方位、北魏定都、丝绸之路、中华文明等方面让同学们感知“北魏平城的国际范儿”,告诉他们,读历史,就是一场穿越游戏,就是代入体验;读历史,就是与古人对话;读历史,就是一种文化自信自强。最后,他为同学们推荐了适合他们阅读的《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上下五千年》《地图上的世界简史》等书籍。

“70后”金牌导游靳玮从事导游服务工作将近30年,曾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2019年度“金牌导游”人才培养项目名单。在工作上,他一心一意待客,认认真真讲解,先后承担过为国内外重要宾客讲解的工作。业余时间,他潜心研究大同历史文化,撰写了不少有深度的学术文章,并多次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他还组织本地公益研学团队,活跃在市内古建景点,让大同人感知本土文化。此次活动,作为中小学研学旅行辅导师,靳玮为同学们作了《开放与融合,这就是北魏》的主题分享。靳玮从市博物馆“北魏贵胄出行图”讲起,带领同学们认识博物馆,了解一件件藏品蕴藏的文化内涵。靳玮告诉同学们,当春风千万次拂过平城的青砖绿瓦,华严钟鸣穿越千年萦绕耳畔,蒲公英撑着船儿飘摇于护城河……这座城从北魏平城时代的辉煌,走向中华文明,台基上的小兽记录着岁月更替,云冈石窟的大佛见证着历史变迁,拓跋鲜卑以独有的历史故事驰骋中原。行走平城,感悟开放与融合,就是北魏的气质。

平城文学少年与石囡、靳玮的互动交流也很精彩,不少问题具有很强的思辨性。“请问石囡老师是在什么样的心境下创作《拓跋,上马》的?”“北魏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如何理解它的开放与包容?”两位老师惊讶于同学们的提问如此有深度,感叹平城文化已在少年心中深深扎根。

活动尾声,平城文学少年与老师、嘉宾共读《拓跋,上马》精彩片段。

本报记者 赵永宏

(责编:李琳、candy)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