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结艺非遗项目传承人杨雪飞:传承绳结艺术,编织非遗人生
大同结艺非遗项目传承人杨雪飞:传承绳结艺术,编织非遗人生
山西日报记者闫书敏报道 “史书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历经几千年时间,绳结技艺从最初的记事工具,演变成为今天精致的艺术品。”大同结艺非遗项目传承人杨雪飞告诉记者。说话间,一团绳线在杨雪飞手中“生”出了花儿、“长”出了型儿,变成有温度的绳结艺术。
“小时候,家里老人刺绣鞋垫、缝制衣服时,我就喜欢在一旁看。大一点了,奶奶就教我做盘扣,与‘绳线’之间的有了不可割舍的缘分。”10多年前,杨雪飞半路出家,开始专研即将濒临失传的带有老大同韵味的传统技艺——盘扣。
杨雪飞给记者介绍,盘扣又称盘纽,一扣一袢,可开可结,既寓和谐团结,又示不离不弃。人们最早是用带子或绳子束住衣服后打个结,北魏时的契丹民族才开始用其固定衣襟或装饰,到了北魏孝文帝迁都后,盘扣逐渐成为流行元素。
“尽管结艺这门技艺是从古时候传承下来的,但一定要古为今用。”杨雪飞说。于是,她带领团队以北方传统盘扣为创作基础,结合大同本地元素,通过现代工艺的延伸,巧妙地把编结的技法运用到多种多样的饰物制作中,衍化为大同结艺。
盘丝扣盘丝扣,凤衣龙袍合襟绣;情丝盘情丝扣,丝丝缕缕牵锦绣。多年来,杨雪飞致力于“大同结艺”非遗品牌的传承与发展,结合大同各个时期特别是北魏文化特点将布艺文化创新演绎,以盘扣为主要创作元素,制作胸针、项链、耳坠、手链等饰品,美轮美奂、精致典雅,彰显了大同独有的地域文化特点。
不仅在绳结技艺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从2008年开始,杨雪飞坚持公益培训,并发起非遗进社区、进学校,将妇女的碎片化时间运用到手工编织领域,通过线上线下公益讲座宣传大同文化历史,培训手工技艺,还在大同市妇联的指导下成立大同市手工编织协会和飞天手工艺专业合作社。“目前,我们已经举办手工培训班120余期,接受培训的农村妇女12000多人,吸纳120余名农村妇女加入合作社,每月可增收600-3000元。”杨雪飞说。
在杨雪飞的帮助下,好多待岗的女性在家门口成了“上班族”。学员郝宝玲告诉记者,以前待岗在家,就是看看孩子,做做饭,一天到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自从来到这里,心情都变得愉悦了。
随着协会的发展,优秀姐妹越来越多。“郭素云老师朴实而温婉,经过数年的历练,从普通的下岗女工到如今的高级技师,从学徒成长为技能教师,还受邀参加央视《了不起的地方》节目,并屡屡获奖。”讲着这些姐妹的故事,杨雪飞也高兴地笑了。
去年,杨雪飞组织大家踊跃参与全国妇联发起的恒爱行动,亲手编织毛衣,将指尖的爱心手工艺传递给新疆小朋友;大同新冠疫情静默期间,组织大家开展线上作品创新研发,线上手工编织教学,用安心居家的行为支持抗疫的同时,鼓励大家奉献爱心善念……“每一次的活动,与其说是帮助他人,不如说是感动自我,看到姐妹们一张张信任的笑脸,一次次积极地参与,是我最大的成就。”杨雪飞说。
近些年,杨雪飞带领大同市从事手工编织的工坊及个人努力创新,积极参与省市妇联组织的各项活动,与其他地方的手工编织协会学习优秀经验,帮助大家把作品推向更高平台,也为结艺非遗文化传承和古都大同文化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致力于开展大同结艺传承展示、体验、研学活动,为更多妇女提供就业创业的技能和机会,让她们走上一条通过非遗技能增收致富的道路,为乡村振兴注入“她”力量。
如今,大同结艺作品已随着山西品牌中华行、山西品牌丝路行走出了山西、走向全国、迈向世界。杨雪飞告诉记者,希望把这一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欣赏到纯粹的中国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