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研行】河东大地盛开乡村文明之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研行】河东大地盛开乡村文明之花
闻喜县晋华实验学校内的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墙。
垣曲县王茅镇上亳村的先进人物肖像街。
闻喜县离退休干部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古筝,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运城市多措并举,不断探索,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近年来,运城市不断丰富和创新活动形式,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注重发挥好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同时,充分尊重乡村本位和农民主体地位,围绕农民需要提供文化服务,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活动,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还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全市已经形成“星级户+大礼堂+新乡贤”的乡风文明建设体系。
看着自家门上钉着的“五星级文明户”“六净两整齐”“十星级卫生家庭”3块鲜红的牌子,运城市万荣县通化镇南陈村60岁的张玉玲很是自豪;而在与张玉玲相距百公里外的垣曲县皋落乡岭回村,55岁的常仁英也因评上了“五星级文明户”而成了村里的“名人”……这是运城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一个缩影。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运城市一大批文明村镇和先进典型脱颖而出,截至2020年6月底,运城市已经创建国家级文明村镇12个,全市评出星级文明户341236户。
星级评选:榜样带动 树起新风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星级文明户”创建评选中,运城市通过榜样引领、乡贤推动,把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根植到乡风民风之中,让“五星级文明户”成为村民身边的明星。
“星星门前挂,胜过人说话;脸上有光彩,村民人人夸。”“五星级文明户”创评工作在运城市开展了两年多时间,现在大家不比谁家房子大,不比谁家存款多,就比谁家“星星”多,掀起了“比星追星”的热潮。
走进运城市的乡村,家家户户门口挂着“星级文明户”的标牌。标牌上有爱党爱国、诚信守法、勤劳奉献、团结风尚、卫生整洁5个指标,达标几项就能获得相应的几颗星,其中4颗星由村党支部负责把关,通过个人自评、邻里互评、居民组评审、道德评议会评议、村民代表评审、张榜公布等程序来确定,“诚信守法星”由乡、镇党委负责把关。
万荣县汉薛镇四望村村委会主任牛明锁说:“镇党委要通过六部门评审,派出所、信用社、计划生育等六个部门,有一个条件不合格就卡下来了。”
层层把关,高含金量的星星,不仅让村民们挂出来有面子,而且村民获得“五星级文明户”后还能得到相应的惠农政策奖励。四望村村民董映南种植了8亩苹果树,想搞精细化管理,但有5万元的资金缺口,她找到了信用社,因为是“五星级文明户”,董映南很快贷上了款。
“往年也想投资,但是贷款比较难,还得找担保的。现在政策好了,我是五星级文明户,不用担保,贷款容易了。”每天在果园里忙活的董映南干劲更足了。
感受到“五星级文明户”的作用,大伙儿创“星”争“星”的劲头更足了。经过每年的动态调整,万荣县皇甫乡灵池村有127户村民,今年“五星级文明户”就达到了50户。
在榜样的带动下,大家讲团结比奉献,纷纷加入到乡村建设志愿者队伍中,平均每月每户至少参加3次义务劳动。距离四望村不到5公里的前小淮村则以德孝文化为抓手,全村320户村民,先后评选出106名好媳妇、好儿子、好婆婆、好公公。
“这个星星可不是一劳永逸的,如果这个家庭不团结,或者卫生不好,或者有其他问题,明年你就得降星,可以说,从家门口贴的星星就可以大致了解一个家庭的情况。”万荣县前小淮村村民董若男告诉记者。
运城市在评“星”上采取动态管理,为每户村民建立了文明档案和跟踪管理台账,每半年动态调整一次,根据日常文明行为给予升星或降星。
“五星级文明户”创评工作在运城市开展了两年多时间,传承了好家风,形成了好民风。去年,运城市盐湖区在“五星级文明户”基础上,增加了一颗“科技致富星”,在这里星级文明户不仅是倡导农村文明新风的明星,也是大伙致富的带头人。
6年前,听说种冬枣效益好,西张耿村村民郭秀龙把家里的8亩地都种成了枣树。本该第二年就开始结枣的树,由于管理不善,前5年只长叶子不结枣。郭秀龙算了一笔账,几年下来,家里少收入了12万元。
“那几年,我们两口子互相埋怨,你说他,他说你,一点用也不管,还是没有枣。日子过得真窝心。”说起以前的日子,郭秀龙感慨万千。
就在一筹莫展的郭秀龙打算砍掉8亩枣树的时候,同村刚被评为“5+1星级文明户”的杨明存主动找到他:“你先不要砍树,我试着给你招呼一年。”
“要保枣就要二次环剥,就像伤口长住了要再切开。这样的话,营养就集中在枣上了。”追施肥水,病虫害防治,在郭秀龙的地头,杨明存手把手传授冬枣种植技术。
“结上枣了,心里喜欢了,我们两口子也不吵架了。”郭秀龙嘿嘿地笑着。
“大家共同致富才算富,‘5+1星级文明户’是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杨明存告诉记者,在西张耿村像他这样的文明户总共有14位,有冬枣专家、桃树专家和梨树专家。每到果树管理的关键时期,他们就会组织农户白天在地里实践指导,晚上在夜校理论指导,无私地传授经验和知识,帮助大伙儿一起实现产业致富梦。
此外,运城市开展晒家庭幸福生活、展家庭文明风采、秀家庭才艺等活动,丰富“星级文明户”的内容和载体,有力提振了广大村民的精气神,带动了更多农户“追星”。
目前运城市已评选出8万多“星级文明户”。人人讲文明、户户争五星,在这里已蔚然成风。
“一约七会”:破除陋习 淳化民风
推进乡风文明,需要有立有破,一方面,需要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应该摒弃愚昧的陈规旧俗。运城的红白理事会等“一约七会”就是扫除陋习的“桥头堡”。
“给你老二娶媳妇,要把摊子弄得大大的。”“就是,叫全村人好好吃上它几天”。一部由永济市开张镇枣圪塔村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电影《枣圪塔村风波》,把过去运城市农村“过事”讲排场、比阔气、铺排浪费的陈规陋习展现得淋漓尽致。
运城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达到277.7万。千百年来的农耕文明造就和赋予了河东儿女勤劳、质朴的优良品质。同时,形成了人们在面对红白事时好面子、爱攀比的习俗。
“家庭富裕的‘挣个脸面’,家庭困难的也‘打肿脸充胖子’。”万荣县大甲村红白理事会会长李文清说,尽管大家对这种陋习都很反感,但碍于情面,却没有人去抵制,轮到自家办事,也只能随大流。
2018年,运城市出台《关于充分发挥农村红白理事会作用切实规范农村办理婚丧喜庆事宜的指导意见》,开始在农村全面建立红白理事会制度,力求通过红白理事会及其相关制度推动形成乡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的文明新风。
破除陋习,运城市不单单靠严管。为了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办事,运城每个村子都建起了红白事场所,提供给村民免费使用。这样通过“严管”一边压着村民不要铺张浪费,一边通过“服务”帮助村民降低支出,既让村民们办好红白事,又切实减轻了经济负担,从而实现“一把移风易俗金钥匙打开社会文明、群众减负两把锁”的效果,推动乡风文明工作再上新台阶。
闻喜县神柏乡下丁村的张定城,是村红白理事会成立后的第一个受益者。他说:“为孩子办事,我省了1万多块钱,用省下的钱给10亩桃子增施了一遍有机肥,估计来年增产几千公斤不成问题。”
目前,运城市大多数村都建立了“一约七会”制度——“一约”是村规民约,“七会”是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新乡贤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协会和民调理事会。这“一约七会”制度的不断健全,对破除乡村社会陋习、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引领社会新风、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村民的正能量多了,乡村的负面事情少了,社会治安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群众安全感显著增强。2019年运城市农村治安案件同比下降31.2%,刑事案件下降14.3%;2020年一季度,治安案件下降86.3%,刑事案件下降59.7%。
文化礼堂:夯实载体 留住乡愁
运城文化底蕴深厚,各村各县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习俗。但是,村名从何而来?有怎样的历史沿革?传承了什么样的文化风俗?这些文化特色怎样才能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这些,村史馆都能给你答案。2018年4月,运城乡村文化礼堂建设试点启动,包括了村史馆、道德讲堂、日间照料中心、文化活动场所等功能,通过文化礼堂建设,打造乡风文明建设的新高地。
“怎么解决群众精神家园缺失的问题?我们通过建设乡村文化礼堂,努力打造集思想道德建设、文明礼仪、文体娱乐、知识技能普及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运城市委宣传部长王志峰说。
在临猗县嵋阳镇嵋阳村文化礼堂,108平方米的村史馆建成开馆。馆内展出了多个朝代420件农耕生产、生活、民俗老物件。管理员与物主给每个物件制作了乡愁故事卡,存储在电脑里,参观者随手点击,便可以了解家乡的发展史,感受时代变迁。
嵋阳村党支部书记段跟宝说:“20来岁的年轻人对犁耧耙耱、风车等老物件相当陌生,村史馆把它们都收集、保存并展示出来,让更多的后代知道他们的父辈是如何进行农田耕种的,从而更加珍惜生活。”
运城市以乡村文化礼堂为载体,还开展“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等活动,引导人们崇德向善,感悟其中的道德理念,升华道德境界,在全社会营造出“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的良好乡风民风。
一堂道德课,受益群众数百人。在闻喜县后宫乡柏底村,70多岁的老党员李传宝说:“我们村的道德大讲堂开讲后,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现在我们每个月都会讲两三次课,内容有党的政策、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模范等。通过大讲堂的学习,村民的凝聚力更强了,整个村就好比一家子。”
在嵋阳村的道德讲堂教室里,墙壁上张贴有道德评议机构制度公示牌,村里的善行义举、好婆婆好媳妇楷模展板,还有9项民间传统及现代礼仪规范化版面等。这里不仅成为村民最乐意去的地方,还吸引了周边城乡居民前来参观,乡村旅游也随之兴盛。
在盐湖区大村村委会,挂着“日间照料中心”牌子的几间房格外引人瞩目。大村村委会主任介绍:“日间照料中心专门为村里老年人服务,凡是满70岁的老人每月只要交100元就可以天天在这里吃饭。”日间照料中心,是解决农村独居老人“吃不好、穿不暖、缺少交流关怀”现实问题应运而生的新模式。
到去年年底,运城市已建成乡村文化礼堂48个,还有155个也即将投入使用。乡村文化礼堂已成为村民新的生活空间和舞台、文化传承和文明教育的综合体和大本营,成为守住乡土、传承乡风、留住乡愁的精神家园。
培育乡贤:情系桑梓 汇聚能人
“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在运城农村,活跃着一批“乡贤”,他们用自己丰富的知识积累、特有的乡土情怀,感染和教化百姓,滋养和润泽了乡风。
“发挥乡贤作用,弘扬乡贤文化,用乡贤具有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及文化修养,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用乡贤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温暖故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运城市委书记丁小强说。
运城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千百年来,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积累了深厚的乡贤文化底蕴。如何把这些人的作用发挥出来,使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运城市紧紧抓住由传统文化经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形成的新乡贤文化,大胆尝试,力图为乡村振兴走出一条新路。
万荣县通化镇永利村的王靖博,在临汾开了好几家大饭店,在生意最红火的时候,由于人气高、能力出众,王靖博竞选上了村干部,成为永利村的当家人。村里人谁也没想到,短短3年时间,这个寡言的汉子便将曾经贫穷落后的永利村旧貌换新颜,来了个大翻身!贫困村成了全县首屈一指的“文化名村”。
闻喜县侯村乡寺底村村委会主任吉平娟以前长年在外经商,当选后回到村里,累计出资数十万元,帮助村里硬化道路、美化亮化环境。如今的寺底村,不仅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楹联文化也做得好,实现了从“河东楹联文化村”到“中国楹联文化村”的跨越。
在运城,像王靖博、吉平娟一样,从商人转型到基层干部,从商场转战到农村发展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在外创业成功,有头脑、有胆识,回乡进村委班子后,他们眼界开阔、敢想敢干,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仅在去年的村“两委”换届中,625名新乡贤进入村“两委”担任职务。
为吸引更多的人士参与家乡建设,2017年初,运城在全市开展了“寻找新乡贤”活动。重点寻找有奉献精神、对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带动力、引领力的好人、贤人,用他们的高尚品德、勤奋敬业、知识技能等带动周边乡邻,促进乡村发展。目前,运城市本土、离土、外来新乡贤已有1.2万人,初步实现村村都有新乡贤,族族都有新乡贤。
在全体村民大会上披红戴花,拍摄视频在村微信群里表扬,把事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版面上墙展示。在万荣县皇甫乡灵池村,只要是为村里做事的新乡贤,都会受到特别的待遇。尊重、礼遇、善待,提高了村民争当新乡贤的积极性,村里召开新乡贤大会,在外人员一下子就回来了200多人。灵池村村委会主任杨自宁说:“乡村要振兴,凝聚人心是关键。尊重新乡贤,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为充分发挥新乡贤作用,运城市制定下发了《关于弘扬新乡贤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新乡贤文化建设进行全面部署。
目前,运城已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新乡贤理事会机构,各县市评选了一大批新乡贤,举办了“凝聚智慧,助力发展”新乡贤公益创业大赛,确定了第一批130个新乡贤公益创业项目。为了吸引更多资源投入乡村建设,进一步用好新乡贤资源,运城在部分县市试点,通过新乡贤理事会建立“互助合作社”,由新乡贤出资建立基金会,扶持农村项目建设。目前已初见成效,仅闻喜县互助合作社就发展到9个,新乡贤投入资金近380万元,为当地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活力和金融实力,为全市各村庄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运城新乡贤工作理论、模式、制度的成果渐渐有了雏形。通过人人可做新乡贤、人人易做新乡贤、人人争做新乡贤的‘大众模式’,汇聚起了运城乡村振兴的社会力量。”王志峰说。
为培育更多的乡贤人才,运城市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提升基层“两委”主干政治能力的“万人计划”,把9430名农村党支部书记送到市县党校进行全脱产、全封闭培训。经过培育之后,许多基层党员干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因地制宜地写入村规民约并不断创新和发展。优良的党风带动了政风促进了民风,村民对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的认可度与信任度显著提升。
乡村振兴重在“振心”。运城市通过星级文明户评选、破除陈规陋习、建设文化礼堂和培育新乡贤等重要举措,发掘了一批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了一系列文明制度、搭建了众多平台载体、集结了一群主体力量,蹚出了一条新时代振兴乡村文化、培育乡风文明的路径。
本报记者王荔
本版责编:张卉 版式/制图:刘铁军 本版图片:苏航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