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三晋惠民生
——看我省乡村振兴如何加强“水支撑”
水润三晋惠民生
——看我省乡村振兴如何加强“水支撑”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省水利系统坚持做好“水文章”,守牢农村饮水安全底线,夯实粮食安全水利基础,大力实施水生态保护修复,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农村供水再提升
“我们村以前喝井水,水垢很多,取水也很不方便。自从由张峰供水陈区净水厂供水后,现在改喝陈区净水厂的自来水,不仅水质变好了,而且每天24小时供水。”临近春节,高平市陈区镇南河村村民赵启仙正在窗明几净的家中用自来水洗菜做饭,她说,“快过年了,家里的床单被罩都要换洗,还要准备春节的美食,用水再也不发愁啦!”
在高平市张峰供水陈区净水厂项目现场,新建的净水设备间内,污水经过一道道先进的净水工艺处理后“脱胎换骨”,在清水池中汇聚,随后通过管道流入每一户村民家中。
南河村是高平市首批净水项目的受益村庄之一。近年来,高平市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加快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水源和水质,让群众从“有水喝”转变为“喝好水”。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十四五”以来,为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服务和保障以县域为载体的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村饮水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转变,我省充分发挥省级资金和地方专项债“种子”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累计投资超过50亿元,建设改造和维修养护工程1.8万余处,群众饮水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2024年,省政府出台《山西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配套出台《关于推进全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今后5年—10年全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总体布局。围绕省政府确定的年度民生实事任务,省水利厅成立工作专班,印发《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民生实事专项工作方案》,投入资金2亿余元,任务提前超额完成,全省实际维修养护工程2800多处,受益超过340万人。
灌区提质保丰收
深冬时节,在芮城县大禹渡灌区内的远鹏智慧农场,一台台桁架式自动喷灌机正在进行冬浇,成片的嫩绿色冬小麦苗齐根壮,长势喜人。远鹏智慧农场经营土地2000多亩,全部采用了智能灌溉系统,建有固定式摇臂喷灌和大型桁架式淋灌设备,辐射带动全县高效节水面积5万余亩,是芮城县重点打造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以前我们农场2000亩地浇一次水需要20天左右,现在全部应用智能化设备后,2000亩土地只需要3个人,3天就可以全部浇一遍水。”农场负责人胡天妮说,“经过这一次冬浇,小麦丰收就有了保障。”
芮城县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大拐弯处,被称为山西的“南大门”。县域内有大型灌区大禹渡灌区1座和马崖、新兴、古贤、风陵渡等中型灌区4座。在灌区建设的有力支撑下,芮城连续16年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2023年,水利部将芮城县列为全国第一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
灌区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近年来,我省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抓手,创新灌区建管模式和投融资方式,着力打造“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现代化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分布在全省各地的166处大中型灌区,以占全省22%的有效灌溉面积提供了全省65%的粮食产量,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按照“续建改造一批、配套提升一批、规划新建一批”的发展思路,我省以黄河水、境内地表水、中水等为水源,通过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现有大中型灌区扩建和新建大中型灌区,构建“五大基地、两大片区”,即运城引黄灌区、临汾盆地、晋中盆地、忻定原盆地、朔同盆地五大农业灌溉基地和太行山、吕梁山两大灌溉片区,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五年内新增、恢复300万亩水浇地,全省大中型灌区灌溉面积达到1597万亩,总灌溉面积达到2476万亩,实现农业人口人均一亩水浇地目标,支撑和保障全省每年3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
围绕新增、恢复60万亩水浇地任务,2024年上半年,我省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建设改造加快实施,统筹推进实施新增国债支持灌区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省级资金支持灌区建设的57个项目全部开工。目前,全省162处大中型灌区已完成取水许可办理和水权(水量)分配,122处已完成执行水价调整,其中,祁县被列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国家级建设试点和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
生态改善产业兴
“去年,我们共种植了30多亩天龙粳12号,其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病虫害少,特别是口感好,经过测产,亩产可达1400斤左右。”据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稻田公园农业负责人张慧平介绍,去年稻田公园共引进13个水稻品种,400亩的稻田平均亩产约为1000斤。2024年,太原市晋源区3000多亩晋祠水稻喜获丰收。
水是稻田的灵魂,也是决定水稻品质的关键因素。曾经,晋祠大米种植所用为晋祠泉水。20世纪90年代,由于泉域内地下水大量开采等原因,晋祠泉出现断流,晋祠大米种植也遭到了沉重打击。近年来,太原市采取超采区治理、煤矿综合整治、水源置换和生态补水等一系列措施,使晋祠泉水位明显回升,多处泉眼出现泉水复流景象。“去年,大家发现很早以前就有的泉眼开始陆续复流,原智伯渠经过的稻田周围已涌现多处泉水,我们非常高兴。”晋祠镇赤桥村村民王文宇说。
近年来,我省实施水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改善河湖泉域面貌。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全省1.8万名河湖长履职尽责,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全力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六大类40项水利项目开工建设。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构建“大水保”工作格局,2022年、2023年带动全社会参与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截至2023年末,全省地下水水位普遍止降回升,较2018年最高回升1.78米。大力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印发《山西省母亲河名录》,全省11个市和117个县(市、区)都明确了自己的母亲河,以列入全国2024年幸福河湖建设项目的长治绛河、朔州七里河为示范,全面开展母亲河复苏建设幸福河湖三年行动。全面加快泉域复流,坚持“一泉一策”,为全省19处岩溶大泉量身定制了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特别是针对晋祠泉,省水利厅与太原市政府共同制定了“晋泉十条”保障措施,力争早日重现“晋祠流水如碧玉”的美丽画卷。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在奔向小康的路上,一幅“人水和谐”的新画卷正在三晋大地上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范珍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