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 11月26日,联合国举行“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电。 习近平指出,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关乎国际公平正义。
当地时间11月17日至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并举行多场双边会见。其间,习近平主席分别会见了英国、澳大利亚、墨西哥、德国、法国、玻利维亚、阿根廷的领导人。
十一月二十六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曹嘉玥 冯歆然)11月2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
十一月二十六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萨摩亚总理菲娅梅。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冯歆然 曹嘉玥)11月2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萨摩亚总理菲娅梅。
11月2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萨摩亚总理菲娅梅。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冯歆然、曹嘉玥)11月2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萨摩亚总理菲娅梅。
11月2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曹嘉玥、冯歆然)11月2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
11天,行程逾4万公里,近40场双多边活动。习近平主席的拉美之行——今年元首出访外交的精彩收官之作,留下许多暖心故事,也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信心与力量。
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 全球发展处于关键十字路口 2024年11月 习近平主席开启拉美之行 从APEC会议到G20峰会 引领亚太合作、全球治理新征程 从秘鲁到巴西 谱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今年中国元首出访外交收官之作 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境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特别节目 全景记录习近平主席拉美之行 总监制丨李挺 监制丨申勇 龚雪辉 制片人丨马立飞 郭晗光 撰稿丨辛乔 谢晓光 编导丨陈汉章 李炜 责编丨覃思 制作丨李铄 孙志伟 庞森 记者丨彭柏闳 彭汉明 韩锐 鄂介甫 解说丨贺红梅 录音丨李放 摄像丨总台时政摄像团队 统筹丨马超 钟锋 马亚阳 张晓鹏 程铖 魏福玫 张琪 朱易 王攀 李超 王子明 支持丨总台拉美总站.
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翻译的《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摘编》一书阿拉伯文版,近日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面向海内外发行。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摘编》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收录了习近平同志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习近平主席拉美之行期间,一个时间被反复提及:“10年”。 比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京会议10周年之际,中国再度获得APEC会议主办权; 比如,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走过10年,中国与拉美地区最大国家巴西宣布携手构建更公正世界和更可持续星球的中巴命运共同体; 再比如,在一系列双边会见中所提及的,中国与德国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中国与澳大利亚、中国与阿根廷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
当地时间11月21日清晨,当习近平主席乘坐的专机迎着朝霞,自巴西首都巴西利亚腾空而起,2024年时间最长、路途最远的一次大国外交行动,写入了历史。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从秘鲁到巴西,此次出访,是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第六次到访拉美。 出席两个重要国际会议、对两个国家进行国事访问、密集会见十几位外国领导人……习近平主席此行日程紧凑,双多边活动密集。
初夏的利马,一树树黄钟花簇拥绽放。太平洋的海风轻拂着“花园之都”,捎来友谊与合作的讯息。
初夏的利马,一树树黄钟花簇拥绽放。太平洋的海风轻拂着“花园之都”,捎来友谊与合作的讯息。
当地时间11月21日清晨,当习近平主席乘坐的专机迎着朝霞,自巴西首都巴西利亚腾空而起,2024年时间最长、路途最远的一次大国外交行动,写入了历史。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 为全面准确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依法治军重要论述,深入推进依法治军战略贯彻落实,经中央军委批准,军委政法委员会组织编印《习近平关于依法治军重要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日前正式印发全军。 《摘编》内容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至2024年6月期间的讲话、报告等重要文稿,分10个专题集中反映习近平同志关于依法治军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
11月13日至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赴秘鲁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秘鲁进行国事访问,赴巴西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并对巴西进行国事访问。 11天时间里,习近平主席行程逾4万公里,横跨南美大陆东西两岸,密集出席近40场双多边活动,达成60多项合作文件,既会老友,又交新朋;既进行战略沟通,又深化务实合作;既推动大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又引领全球南方团结自强,拓展了中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新空间,丰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实践,开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境界。
这几年,常有外国政要同中国领导人见面时,主动谈起一件事:减贫。 他们在谈论双边关系之外,会将更多时间留出来,细致询问中国的脱贫经验,希望向发生了沧桑之变的中国学习借鉴“如何摆脱贫困”。
浩如烟海、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利用?百川汇流、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如何赓续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对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着深邃的思考。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庆祝共和国华诞的最好行动,就是把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天天学习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这一片片镌刻红色记忆的土地,见证了我们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 从于都河畔到宝塔山上,从遵义古城到沂蒙老区,从八角楼内到橘子洲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踏上红色土地,致敬革命信仰的高地,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历史长河波澜壮阔 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 创造了今天的中国 75年岁月 中国足迹不断拓展 镌刻下一个又一个中国高度、中国深度 绘写“美丽中国” 我们要一往无前、顽强拼搏 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
国庆假日期间,有许多平凡的劳动者坚守岗位、奋战基层,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以奋斗实干创立新功。 “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点赞人民。
3000多年前,根植于华夏子孙心中的两个字符——“中国”,被镌刻于方寸之间。 泱泱中华,穿越数千年的厚重历史,走过百年来的风云激荡,生生不息,仍如旭日朝阳。
如今,中国前行的每一步,都强烈吸引着全球的目光。世界看到,过去十多年间,在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引领下,这个东方大国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到处活力满满、热气腾腾! 越来越多的人们从全球各地来到中国,走进繁华都市、田间地头,试图找到其中的发展密码。
点击看视频 今天,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聚焦。
点击看视频 1949-2024 特殊的时间节点 总能唤起人们深沉久远的记忆 我仰望你看过的星空 脚下的大地 却已换了人间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 从勇攀珠峰到探索太空 从不断赶超到勇立潮头 当今之盛世中华 如你所愿 策划:孙志平、樊华 统筹:刘佩 编导:龙泠宇 记者:杨金鑫、王安浩维、吴思思、梅元龙 海报:胡心懿 歌曲:《如愿》 演唱:王菲 作词:唐恬 作曲:钱雷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点击看视频 浩浩碧水,朗朗晴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心所盼。“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点击看视频 岁月如歌,征途如虹。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华大地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在中华儿女心中,家与国是无论身在何方都割舍不掉的牵挂,是心中长明的灯塔。
山脉纵横,平原辽阔,河流滔滔,田连阡陌,千万姿态汇聚于此,这里,就是中国!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新时代新征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绿色发展正在提速,绿色版图持续扩展,亿万人民共同描绘的美丽中国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百姓冷暖、民生福祉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头最大的牵挂。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总有那么多震撼心灵的瞬间,让人热血沸腾:从神舟五号飞天到中国空间站遨游太空,从许海峰开启首金到巴黎奥运会40金续写辉煌,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福建舰拔锚起航。75周年华诞,为中国红喝彩!。
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重要的国家典礼。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是独属于中国人的庄严与神圣。
新华社北京10月2日电 10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致电石破茂,祝贺他当选日本首相。 习近平指出,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新华社北京10月2日电 10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互致贺电,热烈庆祝两国建交75周年。 习近平指出,中俄互为最大邻国,同为世界大国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
“要为人民做实事!” 多年前,青年习近平立下了这样的志愿。 一路走来,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诺言。
你是中国人吗? 你爱中国吗? 你愿意中国好吗? 80多年前 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提出振聋发聩的 “爱国三问” 这颗心 炙热滚烫 这份爱 深沉浓烈 在舍身为国的英勇无畏里 在日复一日的赤忱守护里 在义无反顾的逆行出征里 在披星戴月的攻坚克难里 在逐梦太空的漫漫征途里 在矢志报国的使命担当里 目光所至皆为华夏 五星闪耀皆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