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播+ “我们一起走过春夏秋冬,一道经历风雨彩虹,一个个瞬间定格在这不平凡的一年......” 2024年岁末,习近平主席的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如约而至。 贺词里,不仅有“经济回暖向好”“基础养老金提高”“房贷利率下调”等沉甸甸的收获,还有“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的肺腑之言。
让我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回望2024年的难忘瞬间,共祝2025年多喜乐、长安宁!.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时间洪流滚滚向前—— 2024年,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进入关键一年,全面深化改革扬帆再启航,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走过关键一程。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赴十余个省区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考察视察,四次出访国外,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出席一系列重大活动,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推动治国理政理论和实践取得崭新成果。
走过春夏秋冬,经历风雨彩虹。辞旧迎新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讲述不平凡的一年,温暖奋斗者,鼓舞追梦人。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时间洪流滚滚向前—— 2024年,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进入关键一年,全面深化改革扬帆再启航,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走过关键一程。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赴十余个省区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考察视察,四次出访国外,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出席一系列重大活动,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推动治国理政理论和实践取得崭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12月31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回顾我国一年来的发展历程,明确新一年的工作重点,激发团结奋斗豪情,令社会各界深受鼓舞。 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团结奋进、攻坚克难,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畅叙友情,共商国是,一起辞旧迎新。 首先,我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全国各族人民,向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致以新年的美好祝福!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1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表彰代表,向他们表示热烈祝贺,希望他们弘扬光荣传统、永葆政治本色,继续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积极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参加接见。
12月31日,全国政协在北京举行新年茶话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出席茶话会并观看演出。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2024年,我们一起走过春夏秋冬,一道经历风雨彩虹,一个个瞬间定格在这不平凡的一年,令人感慨、难以忘怀 ■2025年,我们将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
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 2024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互致新年贺电。 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普京总统和俄罗斯人民致以诚挚祝贺和美好祝愿。
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 2025年1月1日出版的第1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文章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了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全文如下: 大家好!时间过得很快,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在北京向大家致以美好的祝福! 2024年,我们一起走过春夏秋冬,一道经历风雨彩虹,一个个瞬间定格在这不平凡的一年,令人感慨、难以忘怀。
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1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表彰代表,向他们表示热烈祝贺,希望他们弘扬光荣传统、永葆政治本色,继续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积极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参加接见。
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12月31日上午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新年茶话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等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方面负责人以及首都各族各界人士代表欢聚一堂,共迎2025年元旦。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步履不停。一句句暖心话语,寄托着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殷殷关切、拳拳深情。
新中国成立的第七十五个年头,实施“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中国式现代化正渐次铺展万千气象。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调研历时30多天,走过12省区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钟声即将响起,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 2024年12月31日晚7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将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12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就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逝世向美国总统拜登致唁电。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个人的名义,对卡特前总统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向其家人表示诚挚慰问。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12月30日,《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并讲话。
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 10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4年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世界知识产权大会致贺信。 习近平强调,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
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习近平总书记开启了一趟行程密集的考察调研,从东南沿海到江淮大地,四天时间,两省四市,看大潮正起、千帆竞发。 在福建,于美丽海岛感受乡村振兴新路径,在厦门回忆筚路蓝缕创业史,展望经济特区、自贸试验区光明未来。
10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火箭军某旅视察。这是习近平察看该旅军史长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安徽,目光始终聚焦科技创新。 2016年4月,走进中国科技大学、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要求“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10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火箭军某旅视察。这是习近平察看该旅军史长廊。
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合肥滨湖科学城,察看近年来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同现场科研人员和企业负责人进行交流。 创新,是安徽的鲜明标签,也是总书记三赴安徽必提的关键词。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习近平总书记真挚动情的话语中,饱含的是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更是不曾改变的人民情怀。
在福建考察后,习近平总书记一路北上,来到安徽继续考察行程。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第三次赴安徽考察。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组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作出重要指示。有关地方和部门、企业界人士、行业组织、金融机构有关人士以及专家学者深受鼓舞,一致认为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深秋时节,广袤的东欧平原显现斑斓色彩,蜿蜒流淌的伏尔加河与卡赞河、卡马河在俄罗斯喀山交汇。应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0月22日至24日赴俄罗斯喀山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8日宣布:应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0月22日至24日赴俄罗斯喀山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应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0月22日至24日赴俄罗斯喀山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
新华社天津10月18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就组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组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是党中央着眼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坚持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着力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打造全国性、功能性的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推动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积极贡献。
10月17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安徽考察。这是17日下午,习近平在安庆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时,同当地居民和游客亲切交流。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安徽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上持续发力,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 10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在安徽省委书记梁言顺和省长王清宪陪同下,先后来到安庆、合肥等地,深入历史文化街区、科技创新园区等考察调研。
新华社合肥10月18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安徽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上持续发力,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 10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在安徽省委书记梁言顺和省长王清宪陪同下,先后来到安庆、合肥等地,深入历史文化街区、科技创新园区等考察调研。
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安庆市、合肥市先后考察了桐城市六尺巷和合肥滨湖科学城,了解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情况。
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安庆市、合肥市先后考察了桐城市六尺巷和合肥滨湖科学城,了解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情况。 文字:张晓松 朱基钗 摄影:鞠鹏 谢环驰 燕雁 申宏 编辑:徐金泉 毕晓洋 虞东升 李琰 许睿 张浩波。
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时点,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改革开放前沿省份福建,深入厦门经济特区,察看自由贸易试验区,释放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鲜明信号。 紧扣“制度”,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厦门,寓意“大厦之门”。
回信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你们好!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近日, 25名参赛学生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参赛的心得体会,表达投身创新实践、勇担时代使命的决心。
2021年仲春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说:“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 时隔3年,今年10月15日至16日,总书记再次来到福建,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首次赴沿海地区考察。
10月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考察,在村内码头察看海鲜干货和渔获产品,了解当地推进乡村振兴情况。 一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的谷文昌纪念馆考察。新华社记者的镜头定格下这样一个瞬间—— 参观谷文昌带领全县百折不挠植树治沙事迹的展览时,总书记驻足凝视,仿佛进行着一场跨越数十年时空的对话。
10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75周年。两国建交75年来,双方始终坚持睦邻友好大方向,持续深化各领域互利合作,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我愿同主席先生一道,推动“草原之路”发展战略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接,为两国发展作出贡献,为两国人民增添福祉。
10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2024年度颁奖晚宴致贺信。希望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和各界朋友继续关心支持中美关系,继续积极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并从中受益,多来往、多交流,不断深化互利合作,共同把“旧金山愿景”变为实景,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10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福建考察时强调,福建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扭住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继续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在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和省长赵龙陪同下,先后来到漳州、厦门等地,深入乡村、红色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考察调研。
新华社厦门10月16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福建考察时强调,福建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扭住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继续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在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和省长赵龙陪同下,先后来到漳州、厦门等地,深入乡村、红色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考察调研。
【习近平在福建漳州市考察调研】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考察了陈城镇澳角村、谷文昌纪念馆和关帝文化产业园,了解当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传承红色基因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等情况。 文字记者:张晓松、朱基钗;摄影记者:鞠鹏、谢环驰、燕雁、申宏。
“谁来养活中国?” 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回应了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端不稳自己的饭碗,就会受制于人。”“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
“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安全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有着特殊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