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州博物馆升级国家二级馆 数万文物等你来“寻宝”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网媒联动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历史底蕴深,又有“传家宝”,忠县“好菜”不怕晚。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传来喜讯,忠州博物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忠县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并形成了多处聚落,古老的先民铸就了辉煌灿烂的“盐文化”“忠文化”“阙文化”“冶锌文化”。

经过了时间的洗礼,沉淀下来的忠县历史文脉,最终集中到忠州博物馆这一文化展示平台上,向忠州儿女传递着文化自信,并向远道而来的客人讲述这座古老城市的文化魅力。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忠县,就从忠州博物馆开始。

中坝之初

地层标本被国博收藏

忠州博物馆按照“历史线”划分展区,第一部分是“大地史书——先秦时期”,其中最具知名度的是中坝文化。

忠州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坝文化”距今约4600——3700年,出土的陶器以花边口圜底罐为主,多饰绳纹、菱格纹,石器多见,主要为斧、锛、凿等工具。作为区域性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地,中坝文化代表性遗址有中坝遗址、瓦渣地遗址和哨棚嘴遗址。

中坝遗址从1997年开始发掘到2005年结束,历时八年,1998年度,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该遗址文化堆积层厚达12.5米,70余层文化单位涵盖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汉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完整地展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是三峡地区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文化遗址,堪称反映三峡通史的“大地史书”。后来,中坝遗址的地层作为三峡地区最典型的考古地层标本,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切割收藏。

盐业之兴

古法制盐成世界典范

忠州博物馆最具辨识度的展陈,就是盐业遗迹。

忠州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举世瞩目的三峡文物保护工程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以忠县?井河流域为代表的早期制盐遗迹的发现与研究。目前,世界上关于人类早期制盐历史和工艺的研究无不以忠县为典范和案例。

作为中国最早大规模制盐的地区,古代忠州用火煮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龙窑是古代人们烧制陶器的窑场,聪明的忠州盐工将其改良为煮盐专用的盐灶。密封的窑顶被挖出一排排整齐的小孔,一件件花边口圜底罐和尖底杯被立于其上,盐工们给每件容器内注入储卤池中取出的卤水,在灶内积薪燃烧加热,促使容器内卤水迅速蒸发,最后获取结晶盐。古代盐工还具有非常强的环保意识,他们并没有将废弃的尖底陶杯和花边圜底罐随意丢弃,而是将其整齐地分别码放,经过这样无数次烧煮、制盐、堆放容器,留下了十分惊人的实物遗存。

汉阙之乡

乌杨阙成重庆“第一宝”

忠县还是汉阙之乡,全国现存保存较好的汉代石阙30余座,在重庆地区的6座中,忠州就占了4座,即乌杨阙、丁房阙、无铭阙、邓家沱阙。

其中,乌杨阙价值最高,2001年,在三峡文物保护抢救工作中发掘出土,是我国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复原的汉阙。目前,乌杨阙陈列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排名该馆镇馆之宝之首,这也是所有汉阙中首个作为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汉阙。

石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仿木结构建筑,也是封建社会礼制的象征。阙的功用很多,主要有城阙、宫阙、墓阙等。王勃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反映出历代文人雅士对阙的咏赞。汉制规定,俸禄两千石以上的官吏死后方能立阙。忠州的大姓豪强不惜僭越礼制,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墓阙,这也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体现。

除此之外,在忠州博物馆众多馆藏文物中,还有多件镇馆之宝,如体现汉代神仙信仰的汉青铜灯,后人祝愿长者长寿的“东汉铜鸠杖首”,特珍古钱刘宋“两铢”、南朝“永光”、“景和”铜钱等,见证5000年忠州文明的文化遗产,如今汇聚在忠州博物馆,共同为这座文化名城做着最好的“代言”。

传承之城

用文物讲好忠县故事

不久前举行的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建馆仅六年的忠州博物馆跻身“国家二级博物馆”,充分彰显了该县的文化软实力。

忠县官方数据显示,忠州博物馆总投资1.6亿元,占地面积36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展厅面积6000平方米,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功能为一体。

(责编:王泽)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