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山西非遗蓝皮书》面世

在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资讯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30920_62eed04fb3dfd7d0eedfe22e3d4c1cc6.jpg

《山西非遗蓝皮书》。本报记者王昕摄


  本报太原9月19日讯(记者栗美霞)9月19日,《山西非遗蓝皮书: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22023)》(以下简称《山西非遗蓝皮书》)新书发布会在太原举行。
  《山西非遗蓝皮书》是我省第一本非遗蓝皮书,是山西大学、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推出的非遗类蓝皮书的首发成果,对我省的非遗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标志性意义。
  《山西非遗蓝皮书》分为八部分,包括序、总报告、分题报告、非遗与文化产业、非遗与旅游融合、非遗保护传承、非遗社会参与以及附录等,总字数约30万字。
  序两篇分别由编委会和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撰写,序一交代了《山西非遗蓝皮书》的出版背景与价值意义,序二在总结中国二十年非遗保护工作成绩的基础上,进行关键词的概括与解析,对认识和反思当前非遗保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总报告两篇分别从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两个层面,论述了山西非遗保护的基本情况、发展状况、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对山西十大类非遗资源的存续状况、保护实践进行了回顾、分析、反思和展望,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分题报告三篇分别从山西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三项专题研究成果入手,涵盖省域、区域和流域的非遗保护工作,具有系统性与前瞻性。非遗与文化产业、非遗与旅游融合以及非遗保护传承三个板块八篇文章聚焦非遗当代传承发展路径,结合具体个案探讨了山西非遗可持续发展的多个方面,为新时代非遗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非遗社会参与板块的两篇文章将目光转向社会公众,关注新阶段非遗保护工作中不同社会主体如何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据该书编委会负责人介绍,《山西非遗蓝皮书》紧扣我省非遗保护的前沿话题,真实记录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并积极开展非遗保护的理论探讨与对策分析,致力于成为全省非遗研究领域较为全面和切近非遗保护工作实践的重要参考书,社会各界了解非遗、关注非遗的窗口。
  省文旅厅副厅长陈少卿在发布会上表示,《山西非遗蓝皮书》的正式面世,不仅为各级政府、有关机构和传承人在内的社会各界推动全省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而且对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