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青会丨火炬塔静待开幕夜,前五棒火炬手现身!
开幕式抢先看,红灯笼的穹顶,够你看一年↑
8月8日,二青会开幕式将正式在山西体育中心上演。随着4日、6日的公开彩排预演,已经有不少观众得以提前观摩。然而,点火环节《涅槃重生》在三场预演里一直犹抱琵琶,位于红灯笼体育场东北角的二青会火炬塔究竟是如何点燃的?没有人知道。8月6日晚的预演中,火炬塔虽未最终点亮,但终于首次出现了火炬手!
低调第一棒:金牌教练蔡光亮
金牌教练蔡光亮和爱徒董栋
6日的山西体育中心嘉宾休息室里,一位身着火炬手运动服的男士低头不语,当有人问,“您是今晚的火炬手之一吗?”他摇摇头,笑一笑。若不是身旁椅子上放着山河火炬,他险些躲过记者采访,他就是金牌教练蔡光亮,2012年的伦敦,他带着爱徒董栋,实现了山西体育奥运单项金牌”零“的突破。
蔡光亮带出的世界冠军、全国冠军,多得用两只手都数不过来,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功勋教练,尽管已经参加了四届奥运会以及大小无数赛事,二青会却是他体育生涯里第一次担任火炬手。从国家队回来参加预演,队员们只知道教练回山西参加二青会了,并不知道他担任开幕式上的火炬手,就连家人他都没有说。
虽然在红灯笼举着火炬奔跑的路线只有400米左右,但蔡光亮有些紧张,晚上参加预演,14时他就到了现场。15时,已经看过场地的他,拍了一张空镜头照片发给自己的老友。8日晚上,6万多人看着蔡光亮传递火炬,这一次,他不在幕后,第一次走到台前。
“火炬手是一份荣耀,但这份荣耀不是属于我一个人,而是属于很多和我一样的教练员。”蔡光亮这样看待这份殊荣。二青会圣火传递的第一棒董栋,开幕式的第一棒传递又交给了蔡光亮,体育精神的传递与爆发,在一对师徒身上,举重若轻。
担当第二棒:混改先锋李秋喜
火炬手蔡光亮与李秋喜
红灯笼的候场区,演职人员不停穿梭,工作人员的对讲机里,传来各种指令。一个身影摇着一把折扇不动声色,他就是汾酒集团的掌舵人李秋喜。
两年前,汾酒集团与山西省国资委正式签署全省国企改革首份“军令状”,李秋喜没给自己留后路。他说:“完不成任务,我引咎辞职!”之后,李秋喜带领汾酒在改革之路上奋力前行,创造了经营业绩两年翻一番的“汾酒速度”。汾酒集团去年与央企华润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迈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史性步伐,闯进了改革深水区,“汾酒速度”提档为“乘法”模式。这不仅实现了企业自身的突破发展,同时也为身处关键变革期的国有企业,画出了航向坐标。
面对6万人的瞩目,承担着开幕式之夜第二棒火炬的传递,李秋喜不紧张,但很喜悦,“这火炬也不知道会不会给我们留一把?”李秋喜的一句轻松之言,引得几位火炬手频频点头,这也道出了他对这份荣耀的珍惜。
青春第三棒:科研新秀李立博
来自科研一线的火炬手李立博
开幕式上点燃火炬塔的六位火炬手,均来自不同行业,此前都没有什么交集。休息室里,第一个提出和其他火炬手加微信的,是来自太原理工大学的青年教师李立博。
李立博语言轻快,笑容灿烂,这个生于1986年的小伙子可不简单。2018年,太原理工大学首次在《Science》上以第一单位发表论文,该杂志是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其中,李立博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对于太原理工大学来说,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这篇论文背后更多是科研成果产生的价值。这一成果巧妙地实现了乙烷-乙烯吸附反转,制备出迄今最高效的乙烷选择吸附剂,使不同浓度的乙烷乙烯混合物一步分离得到聚合级乙烯。业内人士称,这一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将对乙烯产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影响。
排练现场,李立博手持火炬,轻快奔跑,笑笑说:“科研没有侥幸,讲究的还是多年的积淀。”
火炬手究竟如何点亮火炬塔?
质朴第四棒:农民运动员李英
彩排现场,李英是开幕式火炬传递的第四棒。52岁的她身形消瘦,讲话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家乡。她曾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来自山西运城的她坚定地说:“我觉得我就是农民体育的代表。”
将李英和农民体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叫做“海鸥女子锻炼队”的民间体育组织。组建于1956年的海鸥女子锻炼队,其成员全部是运城市万荣县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她们组建的女子篮球队曾经参加过全国农运会,并且引领了当地女性体育锻炼的热潮,曾经受到过多位国家领导人的赞扬。
回首往昔,这支民间队伍也是对一段历史和一份坚持的注解。如今,“海鸥女子锻炼队”不仅人数众多,参与的人员也从中青年妇女扩大到“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刚上学的娃娃”,开展的项目也愈加多元化,篮球、武术、踢毽、秧歌、滑冰等,都成了她们的拿手好戏。
曾是海鸥女子锻炼队队长的李英说:“体育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更能锻炼意志力,希望更多的人爱上运动。”
励志第五棒:身残志坚高思恩
五位火炬手合影,从左依次为蔡光亮、李立博、李秋喜、李英、高思恩
火炬手里,最容易让人关注到,也是一瞬间就感觉心疼的是高思恩。一头短发的她,左臂的袖筒是空的,就是这样一个身体残缺的女孩子,曾拿下山西省残疾人运动会短跑金牌,赢得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的银牌和铜牌。
1994年7月,靠捡拾废品为生的老人高占仙在太原火车站附近捡到一个纸箱。老人一看,发现这纸箱里放了个女婴,婴儿没有左臂,无助地缩在纸箱内,老人将她收养了下来,并给她取名为高思恩。靠着做零活、纳鞋底、捡废品,老人将小思恩养大。思恩上中学时,因为学校距家远,为了省下1.5元的车票钱,思恩跑着去上学。不知不觉中,她成了校园里跑得最快的孩子。高二时,她就被认定为国家二级运动员。
如今,高思恩是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她说:“我就喜欢奔跑的感觉,一路昂首向前,就像人生,不放弃不退缩,只要坚持就能胜利。”
神秘第六棒:静待8月8日开幕式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