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源做好支农大文章
随着“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动能转换的逐级下放和层层解压,清徐农商行按照“落实好、服务好、效果好”的“三好标准”,优化业务流程,调整信贷结构,助力“三农”实现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精细推进助力“高标”。一是加强人员推进。该行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进行跟踪式专项管理,建立上下配合、分工明确、逐级推进的协调服务机制。针对“三农”客户的信贷需求,推进客户经理等级化管理,从效益、规模、质量、管理等方面加大对涉农类贷款的考核考评。同时,在基层网点采取客户经理驻点工作制,负责对涉农类贷款的专人管理、专项推进。二是加强产品推进。该行在市场调研和需求收集的基础上,对原有的信贷产品进行了优化和升级,相继推出了惠农贷、红色易贷等12款个人类特色贷款产品,满足“三农”客户的多样化贷款需求。同时,加大“金融+科技”的双轮驱动,打造了首款县域范围内的智能金融服务平台“艳阳天”APP,为“三农”提供集智能银行、惠民服务、乡村经济、县域生活为一体的互联金融综合服务。面对清徐县大产权房产稀缺、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县城定居的现状,积极对接二手房中介机构,开展二手房贷业务,为更多农户提供贷款便利。截至11月末,受理房贷534户、授信金额1.2亿元,受理惠农贷344户、授信金额1800万元。
精准落地推动“高质”。一是规范业务流程,营造文化氛围。该行每月对客户经理进行培训,严格规范操作流程,做到有章可循,并通过案例分析、观看警示教育片等方式,定期对客户经理进行常态化工作作风教育,做到警钟长鸣。二是创新团队建设,提升综合素质。该行打破过去单一的客户经理管理模式,从贷款投放、网格化管理、综合技能提升等方面实施“多重”考核管理,不断提升客户经理综合能力,并选拔有担当、能力强的客户经理进驻办贷网点,为信贷业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打造品牌形象,开展整村授信。该行创建了柳杜乡成子村、徐沟镇清德铺村两个普惠金融示范基地,实施线上线下联动作业,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客户体验。线上依托艳阳天平台预授信覆盖,为村民提供方便、灵活、快捷的咨询和服务,目前两个村平台注册用户数3460人,覆盖常住目标人口达98%,预授信金额8597万元;线下针对平台预授信的客户进行网格化管理,客户经理进村入户考察实际情况,扎实做好平台建档工作,挖掘农村市场的“黄金”,截至11月末,已完成线下授信185户,金额975.55万元。
精心管理保障“高效”。一是细分工,明职责,完善组织架构。梳理岗位职责,明确职责分工,完善信贷文化建设、营销宣传策划、贷后管理监控、存量客户管理、逾期不良催收等工作架构,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二是强考核,重激励,加强过程管理。采取客户经理计价制管理,制定最低净增量考核,拉开薪酬差距;日常工作积分制管理,改变履职打分与实际履职脱节的现状;注重过程管理,在任务目标下达或新业务开展初期制定作业指导书,对操作过程进行跟踪监督,设立完成进度登记簿、任务目标上墙制度,确保执行标准统一,提高工作效率。三是重客户,抓存量,把控风险隐患。根据客户的贷款金额和还款情况对存量客户进行系统化、前置化管理,在贷款到期前选择优质客户进行跟进服务,防止优质客户流失;加大存量贷款的考核,在按时高效完成贷后管理工作的同时,减少客户经理存量贷款客户的移交环节,有效降低风险。四是搭平台,搞宣传,转换营销策略。建立农户上、中、下游链条互动模式,拓宽服务“三农”渠道,并通过金融知识下乡、农村课堂等方式,将金融政策、金融产品、优质服务送到“三农”身边。五是做文化,建队伍,抓好人的管理。探索设立专属贷款标识,推进员工对贷款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三农金融事业部的基础上,尝试成立特色分部,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和助农服务;设定员工个人成长目标,强化目标意识,实现自我价值,使每一名客户经理都成为服务“三农”的专业型人才。
清徐农商行/宋斌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