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绘就阳泉发展蓝图

时间: 2019年12月27日17:33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专题汇聚>>2019全国网络媒体阳泉行>>网媒聚焦
分享到: 评论:

近年以来,阳泉市围绕农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以党建引领、制度改革、特色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为抓手,积极探索具有阳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省级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市,努力让绿色成为美丽阳泉的底色。

构建村社治理新体系 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12月23日,“高质量发展看阳泉”2019全国网络媒体采访团走进汉河沟村,走进义井社区,感受“村社治理”对当地居民生活的改变。

步入汉河沟村,在村景河广场两侧,最显眼的是一排宣传栏,记者看到权力清单和决策、管理类流程图,以及新体系漫画展板等悬挂于宣传栏中,村民可以很方便的对新体系进行形象直观的了解,在小区内,则设置有便民服务事项、流程图等展板,使村民不出小区就能知道如何办理事项,实现“一站式服务”,让村民少跑腿、少受累。在村口设置有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红黄榜、公开栏等,进一步提升广发村民对新体系的关注度和知晓率。

据了解,汉河沟村已探索形成“三章三约四个十、清单流程两办法”的村社治理制度体系构架,其中贯穿了决策事项末位表态、重大事项法律把关、办事流程微信扫描、便民服务一次办结、党员群众全员承诺、红黄两榜荣辱公开六大创新。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汉河沟村村级权力35条中已试运行33条,占比94.3%,试行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在义井社区的“红色教育基地”,社区老党员、“红色收藏家”张贵银的藏品被陈列其中,有包括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时的文件、人物图片以及2000多件实物等。义井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用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红色教育基地”就是一个好平台。

据了解,自去年社区治理新体系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该社区以推进城市基层党建为重点,紧扣事项清单规范化、流程操作简便化、社区自治本位化、社区治理多元化、社区信息网络化“五化”主题,围绕功能设施好、管理运行好、民主自治好、服务创新好、群众反映好“五好”目标,扎实开展了征求意见、制定清单、推广宣传、运行实施、总结提炼等基础工作,实现了党的领导更坚强、社区事务更透明、权力运行更规范、监督体系更完善、为民服务更高效的“五更”目标。

通过试点工作的推进,社区工作者思想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工作更加严谨,老百姓更愿意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同时利用社区治理新体系工作的成果,推进了城乡统筹工作和便民服务“只跑一趟”工作。义井社区对各个阶段的工作进行资料整理、经验总结,形成一套可学习可推广的特色做法,为扩大试点社区提供指导。

去年以来,阳泉市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政治高度,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宁海36条”村级权力清单制度经验,结合阳泉实际,在全市部署开展了“党建引领,三治(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村(社)治理新体系试点工作。一年来,13个试点村(社)初步构建起“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治理新体系。

一切工作有程序,一切程序有控制,一切控制有规范,一切规范有依据。试点村(社)在制定的清单流程中,都设有便民服务类,政策清楚,流程明白,一次性告知和限时办结等规定让“群众少跑腿”。村(社)干部“照单办事”,群众 “按图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村(社)干部思想转变了、村(居)民参与积极性增强了。现在,村民办事“不问书记,先问规矩”。 村(社)干部按规矩办事,减少了干群矛盾,进一步改善了干群关系,而且大大激发了村居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力推动了村(社)发展。

下一步。阳泉市将不断深化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不断完善,为全省村(社)治理新体系试点探路,精准发力,为全省村(社)治理探出可复制、可借鉴的路子。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12月25日,“高质量发展看阳泉”2019全国网络媒体采访团的记者们来到了位于郊区西南舁乡北部的杜家庄村。西南舁乡地处晋东丘陵地带,海拔在95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有利于果实营养的积累,果品着色好,糖份含量高,果品品质优。依托西南舁乡种植优势,从2015年开始,村里大规模种植了420亩苹果,还发展林下经济,在果树下套种中药材、杂粮,养殖蜜蜂,走出了一条 “苹果+”多元发展脱贫之路。同时依托乡里的苹果采摘节,发展起了生态休闲乡村旅游。2016年,杜家庄村实现整村脱贫,果业成为全村支柱性产业。

此外,为壮大集体经济,巩固脱贫成果,杜家庄村成立阳泉市鑫得利养殖合作社,投资150余万元,在杜家庄红土洼离村约800米建设牛场,牛场占地12亩,以养西门特尔牛为主,现存栏约120头,运营一年多来已盈利20万元。

在杜家庄村山坡上的牛场里,大大小小的肉牛在牛圈里悠然自得,看见采访团的到来,这些牛摇晃着脑袋走到栏边,好像在跟记者们打招呼。负责人指着这些牛自豪地说:“漂亮吧,这就是西门特尔牛,来自遥远的瑞士。”记者发现在每头牛的耳朵上佩戴耳标,上面有一串数字作为牛的编号,牛的脖子上戴着蓝绿相间的环状传感器。据了解,杜家庄村建设了畜牧养殖智能监控和产品溯源系统,当前,扶贫村内养牛场内所有畜牧均接入了畜牧养殖智能监控系统,为促进科学养牛起到了积极作用。

2020年,杜家庄村将以持续提升稳定贫困户的收入为目标,继续发展果树种植产业,改良种植品种,加大培训力度,让贫困户种出好的农副产品提高贫困户。与此同时,持续扩大养牛事业,计划扩大牛场规模到200头。

杜家庄村仅仅是阳泉市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脱贫攻坚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阳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推进脱贫攻坚摆在突出位置。阳泉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围绕“三保障”、坚持“四不摘”、狠抓“三落实”,精准施策,持续发力,集中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不断壮大扶贫产业体系,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加快推进贫困村提升,扎实开展下乡驻村帮扶,举全市之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脱贫产业基础夯得更实、政策保障兜得更紧、社会助力给得更足。

发展旅游产业 推进乡村振兴

桃林沟被誉为阳泉市的后花园,因古时这里的沟沟梁梁都长满了桃树而得名。但令人难以想到的是,十几年前的桃林沟,还是一个缺林少绿,没有一点生气的灰暗破旧村子,曾靠着发展煤炭产业发家致富。如今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桃林沟已经摆脱“靠煤养家”。桃林沟因地制宜,在“桃”字上做文章,着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业,桃林沟景区现在已形成千亩桃花园,是集娱乐、休闲、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园区。

2016年桃林沟还投资建起桃河民俗文化园,该项目以清末民初商镇建筑景观和旧时风情模拟平潭历史街区,把优秀民俗文化与本土特色小吃荟萃于一园,为游客打造全方位体验本土民俗和寄托乡愁的最佳胜地。

沿着桃河民俗文化园的大门拾级而上,来到文化园内文创一条街,由4间房间组成的古州家风馆便出现在眼前。据了解,家风馆以本土传统家风为素材,以平定古州时代为叙述时空,经过选取、甄别、确定、各个家族家庭特色家风的提炼,精选了本地历史上19个家族、家庭及个人的优秀家风故事。听着馆内工作人员将家风馆每个单元的人物故事缓缓道来,采访团的每位记者都深受感染。家风馆的设立对于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有着重要意义,它的建成唤起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自信,拓宽了乡村文化振兴思路。

文化基因的融入,使桃林沟的乡村旅游提升了品味、丰富了内涵。桃园沟以“经济强村、环境靓村、文化兴村、旅游旺村”为目标,着力在转型发展上谋求新突破,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开展文明创建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甄家庄村紧邻阳泉市区,是个典型的城中村,据了解,为了助推漾泉大道建设,甄家庄村于2010年11月初开始实施整体搬迁,新村小区名为珍宝园,目前已基本完成回迁工作。

全村整体搬迁后,甄家庄村支“两委”不断完善珍宝园小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积极发展自营产业、餐饮休闲产业和教育产业,逐渐形成了多产业引领振兴的经济模式。如今的珍宝园,村民们住进了带电梯的高层住宅,不仅环境整洁优美,而且设施齐全,已成为阳泉一流的环境卫生星级村。

物质文明丰富了,精神文明也不能落后,为了提高甄家庄村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该村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甄家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坐落于珍宝园小区西南方向,占地面积500余平米。实践站下设十个文明实践点,包括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妇女之家、老梁工作室、日间照料中心、戏迷协会、锣鼓队、太极协会、舞蹈队、卫生服务所等,摸得着的实事让村民收获满满“幸福感”,也走出了一条甄家庄村自主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道路。

在小区广场上,村民们在轻柔的乐声中舞着太极剑;乒乓球桌前,激烈的对抗赛正在进行,游乐园内,大人带着孩子玩耍,冬日的珍宝园,呈现出一派生机。

据了解,近年来,阳泉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抓手,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大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细。甄家庄村是阳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典范,更是市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网易山西 武文艳) 

(责任编辑:李敏)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山西运城:赶制灯笼迎新年山西运城:赶制灯笼迎新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