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脱贫攻坚上档提质再冲锋
平定县岔口乡红岩岭村自然风景区景色。 本报记者 欧志强 摄
11月5日,在阳泉市平定县岔口乡红岩岭村自然风景区内,满山红叶形成的美丽乡村风光,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
“今年,俺村申报并实施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扶贫项目,目前已经见到了实效。”该村党支部书记郭千寿说。
如今,阳泉市还有许多像红岩岭村新发展的产业扶贫项目,不仅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让美丽乡村建设焕发勃勃生机。
“摘帽”之后不懈怠奋力奔小康
2018年,阳泉市完成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844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32人,32个贫困村、3300名贫困人口摘掉“穷帽”,全市所有贫困村整体脱贫目标圆满完成。
今年阳泉市委市政府持续发力,在全市13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的基础上,坚持巩固、提升的总基调,通过抓产业扶贫项目储备、产业扶贫专家巡回服务、金融小额信贷拨付等,夯实产业扶贫项目库,以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自我发展、长期发展的能力。前三季度,全市共有206个产业扶贫项目被纳入扶贫项目库,有力地推进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虽然所有贫困村脱贫了,但还需要时刻警惕因为贫困程度不深、脱贫任务不重可能产生的麻痹松懈思想。”阳泉市脱贫办负责人说。
产业发展夯实稳定脱贫根基
在抓产业扶贫项目储备上,全市按照“长效产业夯实支撑,短平快产业带动农户”的思路,科学规划脱贫产业布局,从培育特色种植业、壮大养殖业、开发乡村旅游等方面着手,积极申报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市脱贫办负责人介绍。
果业是该市郊区的传统产业。郊区杨家庄乡高垴庄村近年来连片种植苹果树,面积达到60多亩。苹果产量高,有的不可能当月就卖出去,咋储存?村里申报了“高垴庄村2019果品储藏室修建工程”产业扶贫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47.5万元,利用村里学校的旧教室改建了500立方米的储藏室。目前,高垴庄村已经组织工人打整了顶部,还建成一个暗窑;下一步将尽快购买设备,完成内部装修。
为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做好产业扶贫项目储备,该市还抽调78名产业扶贫专家,组成巡回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指导、服务。高志鸿是市养蜂技术推广站站长,也是产业扶贫专家服务队中的一员。今年8月,山西乐蜂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申报了“蜂产品深加工”产业扶贫项目,计划通过添置加工化验设备、包装材料、蜂机具等,进一步扩大本地蜂蜜市场影响力。作为能带动3个贫困村和11个低收入村致富的龙头企业,高志鸿对乐蜂园的项目很上心。除了实地指导,还多次通过电话、微信等远程提供技术服务,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尽快达产达效。
此外,该市还积极开展金融小额信贷服务,通过金融“补血”助力产业扶贫项目落地实施。具体工作中,全市各级金融部门积极推进落实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市银保监局落实主体责任,围绕《阳泉市2019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行动计划》中的扶贫小额信贷要求,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工作安排部署,并牵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对接县区,通过加强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宣传、为贫困户评级授信、对接产业扶贫项目等措施,加快资金放贷,满足农户和涉农经济组织个性化需求。
吹响脱贫攻坚上档提质冲锋号
今年9月27日,阳泉市召开了巩固脱贫成效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再次吹响全市脱贫攻坚上档提质冲锋号。
记者了解到,在巩固提升举措落实中,该市坚持因地制宜,开展了多种形式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的实践。从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基础完善、环境面貌、组织功能、内生动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划分出“脱贫攻坚奔小康示范村”“脱贫攻坚成效提升村”“脱贫攻坚成效巩固村”三类村,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同时,建立了市级领导和市委督导组“四不两直”常态化督导机制,坚持“红黄牌”通报督办机制,两月一督导,一月一交办。
市脱贫办负责人介绍,与往年的产业扶贫项目相比,今年的项目还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即除了新落地产业,更多的是规模化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种植产业高接换优等,项目正在向深加工、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下一步,全市将继续做好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合理制定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同时对已经产生效益的产业扶贫项目,做好项目绩效评价、后期运营管护等环节的管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本报记者 欧志强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