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河沟村的幸福密码
十几年前,郊区李家庄乡汉河沟村,依靠煤炭资源为主的“黑色经济”,收获了发展起步的“第一桶金”。然而,那时的汉河沟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用村民的话说“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
2010年,村里关停煤矿,开启向绿色产业转型的发展之路。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的汉河沟村,建起醋厂、办起酒店……产业兴旺,村民有事做;他们修广场、盖楼房、搞绿化,村民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全村绿化覆盖率达35%;奔向富路的汉河沟人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村民公约,精神面貌大变样。
12月5日,郊区汉河沟村裕盛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个个1米多高的大坛子里装满黑乎乎的高粱渣。这些黑色的高粱渣经过发酵、熏制,就会变成黑色的醋。如今,汉河沟“晋阳府”成为我市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从煤到醋,看上去都是‘黑色产业’,可这是我们产业从‘黑’到‘绿’的转变,也是我们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汉河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宋晓文说。
转型发展 产业兴旺村民乐
在裕盛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董事长宋千红正在查看陈醋的发酵情况。宋千红说:“我们把高粱等原料封存在坛子里,经过8天发酵就变成了酒,再经过21天,酒就变成醋。在这期间,要经过蒸、酵、淋、熏等一系列工艺,最终才酿成餐桌上的醋。”别看宋千红讲起酿醋来头头是道,可前些年他还是个门外汉。宋千红说:“这也是和请来的专家不断学习的结果。”
过去的汉河沟村依靠煤炭资源,可也经历着煤炭产业带来的问题:水土流失、空气污染,在村里走一遭准会灰头土脸。宋晓文回忆说:“当时村委会讨论后一致认为,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走绿色发展路。2010年,我们关停了煤矿,把发展思路从地下转到地上。第二年,我们成立施工队、办醋厂、建酒店……醋厂刚成立那会儿,祖祖辈辈在井下工作的村民转行酿醋,大家不适应。我们就外聘专家指导村民,经过几年的发展,醋厂解决就业30多人,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裕盛源’已经成为我们村的一张名片。如今的汉河沟村,可以说人人有事做。现在,我们不仅解决了全村劳动力的就业,还给周边村民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眼下,我们正加紧建设保健醋口服液生产线,预计明年投入生产,到时候还将带动更多就业。”
富起来的汉河沟村,统一给村里老人缴纳了养老保险,老人们有了固定收入;村里孩子考上大学,村委会一次性奖励1000~3000元;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还能分到米、面、油等福利……汉河沟人幸福感直线上升。
环境治理 荒山“披”上“绿衣裳”
12月5日,70岁的汉河沟村民宋梓清吃过早饭,从家中出来到村景河广场走了几圈,就来到了村委会大楼。几位年老的村民也陆续到了村委会,大伙儿在这里一边编写《汉河沟志》,一边拉起了家常。
在汉河沟村居住了一辈子的宋梓清首先打开了话匣子:“别看现在村里这么漂亮,回想过去,跟现在可差了太多。过去村里每天运煤大车进出,产生的粉尘呛得人喘不上气,到了雨天更是一身土、一脚泥。再看现在,村里实现道路全硬化,有广场、有公园,我们全家也从破旧小院搬进了100多平方米的楼房。”
汉河沟村全村有700多口人,要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转型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他们还打响了生态环境保卫战。村道路硬化全覆盖,到处干净整洁,治理煤矿、铁矿等污染源,村里的天更蓝了;兴建天子庙公园、村广场,村民休闲有了好去处;整治荒山,栽种树木,绿化覆盖率达到35%。过去村民的生活用水大量浪费,村里兴建了一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厂建成后,生活用水经过处理后用来浇树、灌溉大棚,实现二次利用。
村民宋立立说:“俺们过去居住的是破旧的平房,生活不便。村里为俺们新建小二楼50栋、楼房9栋,村民整体搬进宽敞明亮的新住宅。现在俺家水、电、煤、暖等设施一应俱全,没想到到老了还能享上清福。”
村民搬进崭新住宅小区,村容村貌大变样,村里的传统院落被很好地保留下来,汉河沟村还有长远打算。宋晓文说:“我们共保留了传统院落11处,利用150亩耕地打造传统农业体验平台,种植红薯、玉米、高粱、水果等作物,结合我们的农产品开发公司,为发展休闲采摘打基础。”
移风易俗 精神面貌大变样
汉河沟村通过发展产业,鼓了村民口袋;治理环境,村民生活环境极大改善。但过上好日子的汉河沟人并不满足,他们要摒弃遗风陋习,培养新时代的新农民。
一直以来,乱扔垃圾、红白事大操大办等陋习影响着村民生活。随着村民搬进宽敞明亮的住宅小区、村子一天天变美,帮助村民改掉遗风陋习,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越来越重要,汉河沟村民公约应运而生。宋晓文说:“我们通过这些条条框框,就是要让党员干部带好头、村民摒弃陋习争做新农民。经过几年的努力,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谈起村民公约,最令村民宋明忠感受深的要数村里的红白理事会。宋明忠说:“俺村以前有红白事大操大办的传统,甭管家里有钱没钱,办的酒席越多、花的钱越多就越是排场、越孝顺。一来二去,办红白事的成本越来越高,村民苦不堪言。”
为了刹住这股歪风,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明确规定红白事的规模,受到村民一致拥护。宋明忠说:“成立红白理事会后,村民办红白事必须由理事会统一操办,明令禁止披麻戴孝、吹吹打打等遗风陋俗,一下子省去5000多元。另外,村民办酒席必须到村里的景河酒店,规定每桌价格不得超过300元。这样一来,村民办红白事的花销比以前减少一大半。党员在各项事务中必须起带头作用,不带头的要受处分。现在我们村办红白事已经形成现代、文明、节俭的新风尚。”
如今的汉河沟村,孝老敬亲、爱护环境、助人为乐的新风尚使村民精神面貌大变样。2018年,汉河沟村获得全国生态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宋晓文说:“如今的汉河沟村产业兴旺、环境整洁、移风易俗。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吸引更多游客来感受我们村乡村振兴的步伐。我相信,汉河沟村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王 鹏)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