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发扬和传承太行精神,艰苦奋斗,砥砺前行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发展成就巡礼·长治篇
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潞州区街道办主办的广场舞大赛。
美丽乡村建设阔步前行。图为上党区永丰村。
光伏产业在壶关实施的场景。
潞宝园区现代精细化工即将投产的苯加氢装置。
大力弘扬太行精神 建设美丽幸福长治
10年前,习近平同志在长治考察调研时强调,要结合新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锤炼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守党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长治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长期驻扎长治,老区军民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70年来,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发扬和传承太行精神,艰苦奋斗,砥砺前行。长治经济综合实力跃居全省第二,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并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文明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的总体思路和部署要求,结合长治实际和新实践、新要求,大力弘扬太行精神,用太行精神铸牢长治之魂,激励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改革创新、奋发有为,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奋力打造山西重要增长极、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美丽幸福长治。
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紧扣省委“三大目标”,以太行精神为新时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撑,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市在巩固壮大现代煤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五大优势产业基础上,突出培育光伏制造及应用、通用航空、文化旅游、医药健康、固废利用五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传统产业全面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拥有25个工业行业大类、58个行业中类、94个行业小类的工业体系,并成为全国首批1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全国光伏产业领跑基地。我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按照省委“改革不能落后、改革必须先行”的要求,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围绕344项改革任务,建立市委书记和市长抓改革台账、市级分管领导抓改革事项清单,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河长制改革等多项改革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基础教育改革引起中央关注,省级以上开发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人才强市战略整体推进,“潞才新政”政策全面实施,“技能大赛”铸造上党工匠精神,“双创”典型经验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营商环境全面优化,80条营商新政营造良好氛围,企业落地建设创出“长治速度”,市场主体快速增长。
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用太行精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全力奋战脱贫攻坚,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通过出台加强脱贫攻坚工作六条措施,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扎实推进易地搬迁,积极开展生态扶贫,探索推进消费扶贫,强化党建促脱贫,持续精准发力,确保脱贫攻坚连战连胜。今年,全市贫困县有望全部摘帽。我们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出台《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围绕创建全国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加快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建设,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现场观摩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全市农产品商标注册率达85%以上,还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小米之都”称号。
我们强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的满意度。通过大力度实施“山上治本”的太行山绿化林业生态工程,全市森林面积达到66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1.67%,基本建成比较完备的生态防护林体系,构筑起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障海河流域及京津唐地区生态安全的生态屏障,太行山绿化工程被国家林业局誉为“人工造林的奇迹,工程管理的典范”,万里森林防护墙入选世界吉尼斯纪录,并赢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国家森林城市、山西省林业建设突出贡献奖、全省碳汇造林先进市等荣誉。我们注重标本兼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18年我市成功入选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幅在“2+26”城市中排名第二。我们在全省率先推进了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工业固废综合治理,并成立长治市固废综合利用研发中心,为资源型地区固废利用积极探路。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全市建成了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建设了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努力为城乡居民圆“安居梦”。我们加大经费投入,优先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乡村卫生服务室标准化覆盖工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农村居民就诊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全市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我们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工作部署,强化责任意识,忠诚履职尽责,聚焦监督执纪问责,不断推动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我们认真落实省委《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实施意见》,大力选树担当作为先进典型,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对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我们坚决反对和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着力减轻基层负担。我们深入贯彻省委“三基建设”部署,创新基层党建,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社区)担任党组织书记、建立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制度、健全城市基层组织体系,形成农村党建强功能、补短板,社区党建重统筹、优服务,机关党建走在前、作表率,非公和社会组织党建抓覆盖、促规范,国企党建有活力、助改革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起点再创新业绩。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初心使命,弘扬太行精神,继续以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奋斗状态,以艰苦奋斗、担当作为的干事激情,以抓铁有痕、久久为功的工作韧劲,拼搏奋斗,不断推动长治各项事业向前发展,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中共长治市委书记孙大军 长治市人民政府市长杨勤荣
亮点之一转型发展:山西“光谷”在上党崛起
近日,长治光伏光电产业双喜临门:全球首条大功率量产化深紫外LED芯片生产线、中科潞安年产3000万颗紫外LED芯片项目刚刚正式投产,全省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长治光伏发电技术领跑基地项目如期并网发电。这标志着光伏光电产业成了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平台、能源产业转型的新引擎,对全市加快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此,长治也成为山西的“光谷”。
长治是全国首批、山西唯一的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也是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近年来,长治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的决策部署,加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大力培育光伏光电新能源产业。围绕光伏产业,重点实施了全球首条量产化深紫外LED生产线、潞安2GW高效单晶太阳能电池智能生产、日盛达光伏玻璃深加工等项目,着力打造光伏产业集群。全市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150万千瓦,同比增长68.7%,光伏玻璃产量占华北地区的26%。积极推进太阳能项目建设,成功入选全国3个光伏发电技术领跑基地之一。围绕技术创新,建设了长治光伏技术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光伏创新技术的试验、中试基地。特别是总装机容量500MW的光伏发电技术领跑基地项目,是国家促进光伏发电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市场应用和成本下降的重要示范工程,今年3月全面开工建设,6月30日如期并网发电,太阳能光伏产业产值占全省的36.3%。
围绕LED产业,以高科华烨集团和中科潞安两大龙头为引领,聚焦产业链两端和价值链高端,全力构筑LED的区域产业链,在全国率先布局规划深紫外LED,建设了全球首条量产化深紫外LED芯片生产线,并同步建设了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同步推进中科潞安深紫外LED芯片二期、衬底材料、外延、封装、应用等8个项目,新上高科LED外延芯片、白光、灯珠等6个项目,着力打造LED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目前,长治已有LED企业30余家,并拥有国家级光电产品检测中心和实验室,构筑起全国唯一的LED垂直产业链,规模占到全省的95%,龙头企业生产规模挺进全国同行业前三。
亮点之二特色农业:有机旱作农业品牌唱响全国
长治市率先在全省设立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积极为全国旱作地区探路,有机旱作农业品牌唱响全国,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治之路。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山西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长治市着眼于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以推进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为抓手,在全市布局了12个县级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围绕9大有机旱作农业种植板块、6大绿色有机健康养殖基地、13条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链,700个试点建设高效设施农业、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按照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推动农业生态系统封闭运行和良性循环。在管理上,制定和修订完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三品一标”产品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配备了24小时视频追溯管理系统,用户可以通过扫描产品二维码进入监控系统,实时查看从耕地、播种、施肥、土壤检测直到秋收的全部农事活动。
市财政还列出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支持封闭示范区、示范园建设和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推广。从点上突破到面上推广,从先行先试到标准规范,从单一技术支撑到技术体系不断完善,走出了一条生产生态相融、特色产业高效的有机旱作农业之路。
目前,全市认证“三品”农产品289个,产地认证面积77.93万亩。全市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数量12个,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19.42万亩,增施有机肥216万亩,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2.13%,全市抗旱节水良种普及率70%以上。以绿色有机旱作农产品为依托,全市已发展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1家,“沁州黄”小米、“十里香”大红袍花椒、黎城紫皮核桃、上党沙地红薯、潞党参等有机农产品畅销全国,有机旱作农产品已经成为长治亮丽的名片。
亮点之三旅游产业:经典太行托起大美长治
7月20日11时,细雨绵绵中一声悠扬的笛鸣,以“美丽中国行·玩转太行山”为主题的承德——潞城豪华旅游专列缓缓开进了长治市潞城区火车站,100余名游客沿着经典太行精品景区线路,开始了他们的经典太行之旅。这是第五批从京津冀地区开进长治市的旅游专列。
长治位于北纬36-37度的“黄金人居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非常适宜消夏避暑。这里得山水太行之精华,既有太行山大峡谷、通天峡、太行红山等壮美山川,也有浊漳河、清漳河、沁河等柔美流水,是八百里太行的最美地段。长治是古韵太行之宝地。2300多年的建城史,为长治留下了2万多件文物和3580处清代以前的地面古建筑,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多达66个,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堪称“古文化和古建筑博物馆”。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神农尝草等史前神话也于此发端。长治还是红色太行之圣地。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长期在此驻扎,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长期在这里战斗和生活。境内现有革命旧址和纪念地783处,是伟大太行精神的孕育之地。
近年来,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长治市围绕太行旅游板块,大力建设文化和旅游项目,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和深度融合。全市打造了10个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和2个2A级景区,形成了太行山水、红色经典、古建文化、乡村民俗、休闲度假五条精品旅游线路。特别是经典太行,成为山西三大旅游推介品牌之一,展示了大美长治的品质、品位和品牌。
长治还加大旅游推介力度,在周边及通航城市潜在客源地进行了高质量、大密度、精准度高的推介,与知名旅行社签约合作,开通多条城际免费旅游公交线路,吸引了包括华北、东北、华南等地的大批游客到长治旅游观光。2018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021.69万人次,同比增长25.163%;旅游总收入577.25亿元,同比增长25.159%。今年“五一”期间,全市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稳步提升,各景区景点人气爆棚,旅游市场供需两旺,共接待游客490.3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亿元大关,达到21.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15%和18.52%。
模范人物
唯一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 申纪兰
太行山上的丰碑
唯一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 申纪兰
她是全国唯一一位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她见证中国民主与法制的进程。在她身上,人们看到的是一位质朴的中国妇女形象,感受的是恒久不变的初心和追求。
她就是申纪兰,一位共和国成长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去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70年来,申纪兰初心不改,用一生的心血和奋斗的步履书写着改革者的风采,在奋斗中见证着时代的巨变。从成立互助组、合作社到植树造林、打坝造地,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创办村办企业,申纪兰始终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带领西沟干部群众敢为人先,干在人前。
70年间,申纪兰曾担任过许多职务,但她始终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领工资、不要住房、不调工作关系,坚持在西沟参加生产劳动,将自己的根深深扎在大地里。在全国“两会”上,她提出的建议和议案涵盖“三农”、教育、交通等方面,诸如山区交通建设、保护耕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等,不断得到采纳、得以实现。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改革先锋”……在一串串荣誉面前,申纪兰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和初心。她从大山深处走来,带着太行山坚毅的品质,带着共产党员的不变信念和执着追求,在巍巍太行山上高耸起一道精神的丰碑。
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工人 韩利萍
太行兵工精神孕育的“大国工匠”
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工人 韩利萍
从一名普通的车床铣工到数控操作工,从一名普通的一线工人到“大国工匠”,韩利萍以她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埋头苦干的钻劲,实现了人生的梦想。在她的身上,人们看到的,是80年太行兵工精神的传承;看到的,是新一代航天人的希望。
韩利萍所在的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其前身是具有80多年光荣革命史的黄崖洞兵工厂。作为老兵工的后代,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始终被太行兵工的精神所熏陶。1991年,韩利萍进入清华装备公司,成为加工机床前一名普通铣工。
作为一名铣工,需要的是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没经过专业职能训练的她,以数倍于别人的时间和精力,成为公司首批数控操作工。
韩利萍所在的公司承担着搭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前总装、测试、转场发射平台的制造任务,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失误,责任重大。四通均流阀体是火箭发射平台液压装置的控制关键件,孔系多、精度高、难度大,近乎纳米级的精度要求。在重压之下,韩利萍勇敢地站到机床前,和她的团队创造了零件一次交验合格率100%的佳绩,并总结形成“遵顺序、听声音、看铁屑、勤测量、凭手感”的操作思路。
在韩利萍的人生历程中,有挑战,也有辉煌。在太行兵工精神的激励下,韩利萍从一个普通的铣工,成长为助推火箭升空的“蓝领玫瑰”,成长为勇挑重担、革新攻关的“大国工匠”,成长为扎根一线、奉献航天的党的十九大代表。
山西振东集团董事长 李安平
创业板上的山西民企先行者
山西振东集团董事长 李安平
2011年1月7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敲响了创业板的山西锣声。自此,创业板大家庭中正式有了山西成员——振东制药。
振东制药在创业板的成功登陆,改变了资本市场山西板块的煤焦冶电形象,使外界对山西的民营企业家有了全新的认识。李安平由此成为山西资本市场中民营企业的成功探路者。
作为民营企业家,从成功转型、整体改制到规范化的法人结构,在李安平的带领下,振东实现了家庭式企业的蝶变和升华。当振东制药进入稳健发展阶段后,振东成功并购两大制药厂,由中成药向中西药转型,产品线由抗肿瘤药扩展至心脑血管和抗感染用药,并向资本市场大举挺进。上市后,他们又相继收购了晋中安特制药和北京康远制药,推进企业营销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型。在这一系列业界堪称典范的战略并购和整合中,李安平迅速完成大健康战略的聚焦布局,使振东制药成为山西药企中品种最多、资产最大的大型综合性医药企业。同时,李安平积极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中药研究和试验,力挺中医药走向世界。
李安平从未停止过前行的脚步。他的创业精神、创业故事,已成为众多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成功典范。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