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记者蹲点手记:这是一群怎样的航天人?

时间: 2019年07月10日11:19  来源:新华网

山西新闻网>>专题汇聚>>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中国画卷
分享到: 评论: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 题:记者蹲点手记:这是一群怎样的航天人?

  新华社记者胡喆

  载人航天、北斗组网、嫦娥探月……近年来,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这些“造火箭、搞卫星”的航天人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又是什么支持着他们砥砺前行?

  2019年春,记者有幸走进了中国运载火箭事业的发祥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这里感受航天人的悲与喜、苦与乐。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航天事业正是一项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事业。面对地球上最复杂的工况,中国航天人立志要做中国制造的“强者”。

  在采访中,记者结识了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航天人,平凡而伟大。

  火箭总装厂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师傅人生中80%的时间都给了工作,15%时间用来学习,仅有剩余的5%留给家人。有一年连续攻关一个月,他几乎没有合眼,每天在车间干到凌晨5点多,回家洗把脸,早上8点钟又准时出现在车间。

  高凤林1980年至今一直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攻克了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为载人航天、北斗导航、嫦娥探月等国家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像高凤林这样的航天人,在火箭院还有很多。1990年至1999年连续进行的国际商业发射服务中,长征火箭占到国际市场份额的7%至9%,与阿里安、德尔塔、宇宙神等火箭一起成为世界商业发射的主要运载火箭。

  “1995年,长二捆火箭发射完美国洛马公司2颗卫星后,对方要求再签6发。这个任务量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整个火箭研制队伍都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准备大干一场。”

  多年之后,曾参与长二捆火箭方案论证的中科院院士余梦伦回忆起这段长征火箭“走出去”的经历,年过八旬的他依然兴奋得像个孩子。

  “是什么让你们如此坚持?”采访中,我们向面对的航天人发问,得到的答案总是出乎意料的一致——“热爱”。

  诚然,不论是载人航天,还是北斗组网、嫦娥探月……火箭是连接人与太空的天梯,让人类成功摆脱地心引力的束缚,飞向广袤无垠的太空,探索未知的宇宙,无疑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事业。

  责任越大,压力越大。正是有余梦伦、高凤林这样一批又一批追梦人的奋斗,才让我们能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战胜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天津滨海,一座足有30多层楼高的高塔内,一枚“全副武装”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正模拟发射条件下的环境,进行全状态振动情况试验。

  长征五号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新标志。研制团队经历过失败的痛苦,经历过持续攻关的艰难,但他们从不言弃。

  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航天人必将在浩瀚宇宙刻下更多中国印记。

(责任编辑:袁君)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别了 与义井小吃街有关的日子别了 与义井小吃街有关的日子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