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嵩宇代表:成长在“红旗”下的汽修工人
齐嵩宇代表:成长在“红旗”下的汽修工人。剪辑:任予飞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汽红旗工厂技术处维修工人齐嵩宇。本人供图
【代表声音】“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这为我们基层技术工人指明了方向。我们技术工人要立足岗位、踏实肯干、努力创新,弘扬中国民族汽车品牌。”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汽红旗工厂技术处维修工人齐嵩宇
1994年,从技校电工电子专业毕业的齐嵩宇进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他做技术工人的“小梦想”是从红旗轿车生产线开始的。
作为与共和国共成长的民族品牌,在那时,“红旗车”有“国家礼宾车”的美称,它频繁亮相国家外事活动,成为展现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崭新名片。
“在老百姓心里,‘红旗车’是‘国车’。我能去造‘国车’,是全家人挺自豪的一件事情。”刚进工厂,齐嵩宇瞧着满车间的先进设备“心红手痒”,总想找机会把这个“金刚铁臂”的大家伙拆解明白,一探究竟。
每天下班,等到工友们都依稀散去,车间里的备用生产线就成了他一个人的“实验场”。他边温习白天师傅教授的实操知识,边“啃”书本钻研专业理论书籍,自学汽修机械设备的拆装、维修和保养。
齐嵩宇对汽修工作的热爱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节约时间,他经常整晚“泡”在车间。饿了,就在维修间煮面条凑合一顿。次数多了,工友们开始打趣他,送他外号“面条齐”。
但是,有人就看中了他这份勤奋苦练的韧劲儿与耐劲儿。
工厂里一位擅长电动机的老师傅愿意为齐嵩宇这碗面条“加点料”,原本不收徒的他对齐嵩宇倾囊相授。在老师傅手把手的指点下,齐嵩宇用了短短一年时间就基本掌握了整条焊装线设备维修的全套技能。
“越是往里钻,就越觉得里面有门道。”齐嵩宇不满足于现状,他主动请缨学习更有难度的机械加工大型生产设备。七年间,他像“全科医生”一样为车间的39台设备“问诊把脉”。
2002年企业改革,齐嵩宇所在的车间整体外迁成立新厂。“你业务能力强,要是能跟着我们去新厂,那厂里的设备就有保障了!”新厂领导再三向齐嵩宇递出“橄榄枝”,可他次次婉言谢绝,“设备坏了我可以去支援,但是绝不能离开主机厂,不能离开我们红旗实验基地。”
留在“红旗”,齐嵩宇必须转岗,从维修工到更基层的一线,做红旗牌轿车车身的焊接操作工。
“你愿意?”领导向他征求意见,工友投来意外的眼光,齐嵩宇没有半刻犹豫,“我愿意!我刚28岁,身体好不怕累!”
一上岗,齐嵩宇便发现了工人操作电焊的漏焊问题。“漏焊会造成车身异响甚至断裂,直接威胁驾乘人员生命安全。”这些被老工人疏忽或者不在意的“小问题”,在齐嵩宇心里成了“大麻烦”,“学过这么多年的设备,我得想一种办法让它不漏焊!”
于是,一场“自我创新”的小发明开始了。齐嵩宇自掏腰包买了电路板等工具进行研发。三个月后,他的第一个集检测、报警、回传功能的专属发明——电子漏焊监控器研制成功,基本解决了点焊漏焊问题。
“小发明”在车间一露脸,工友们立刻围过来赞不绝口,“你这个东西好啊!”外国专家来厂里调研,也对这项创新技术挑起了大拇指。为此,工厂专门拿出科研经费支持齐嵩宇深入研究,并将几百套设备全部投入到生产一线。
2004年,齐嵩宇凭借这项发明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国家专利,并荣获首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三等奖。
2009年,他研发的“电阻点焊工艺质量自动监控技术”项目正式定型。这项对开焊和漏焊进行检测、分析和预警,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网络互联,提供给维修人员最终实现智能化预防性维修的技术,填补了世界汽车行业在线治理车身点焊漏焊、开焊问题的空白。
25年来,齐嵩宇一直坚守在红旗工厂。他立足岗位、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从基层技术工人,成长为一汽集团公司的高级专家、首席技师。他有着浓厚的“红旗情怀”,陪伴红旗经历低谷,迎来创新转型。
近年来,红旗正在努力拓展能源和车联网的技术研发,大力推进民用轿车市场。齐嵩宇就是改革创新的“探路者”,“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改革还有一线生机。一汽的改革是与红旗文化相匹配的改革。迸发了人的热情,红旗人始终有着一种信念,就是要振兴红旗。”
今年两会,齐嵩宇聚焦“车联网”技术。他建议国家主导建立高精度的国家电子地图,为未来的车联网以及无人驾驶提供导航支持。
同时,他建议国家制定统一标准。“车联网涉及大量传感器技术、终端和与终端连接的制造和研发。”齐嵩宇表示,只有各车企统一标准,才能最终实现车与车、车与人、车与路以及车与云端数据的互联。
“车联网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谁先介入谁就占有先机。”齐嵩宇认为这是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我们把这个技术搞出来,可以辐射整个东北三省,助力东北经济发展。”(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尚君 刘喆)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