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层干部风采】“小山头”上的带头人
——记阳泉市盂县孙家庄镇副镇长、王炭咀村党支部书记石建忠
熙熙攘攘的队伍,驱散了初春的清冷。3月1日一大早,阳泉市盂县王炭咀村村委会前就排起了长队。一手拎着一个袋子,68岁的村民石春从队伍的前端挤了出来。
“每人每月一斤肉、一斤鸡蛋,这是咱村去年村民代表大会上定下的。跟着咱石书记干,好日子还在后头哩!”领到了福利,石春满脸笑容。
领到福利的高兴回家,排队的则耐心等待。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也感染着记者一行。而在十几年前,王炭咀村却是另一番景象。
“王炭咀”源于盂县方言“无炭咀”,意思是没有煤炭的小山头。在这块没有矿产、没有产业、没有集体收入的“小山头”上,王炭咀人穷了一年又一年。
“那些年日子过得是真紧,村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就连一条硬化路都没有。但凡能干点活的,都琢磨着出去打工。”回想过去的日子,石春皱起了眉头。
石建忠也是王炭咀人,年轻时就到县里上班,后来做起了买卖。凭着吃苦肯干,石建忠的生意逐步走上了正轨,成了村里人眼中的“本事人”。2003年,王炭咀村委会换届选举,这个踏实能干的“本事人”被大伙选上了村委会主任。
“乡亲们信任,咱就领着大伙一起干。”带着全村人的希望,石建忠回到了村里。
土地贫瘠、水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经济为零……迎接石建忠的王炭咀村,可谓是一穷二白。
2004年,在村里没有任何集体经济的情况下,石建忠自掏腰包20万元,重建了村里的小学。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倾注了石建忠改变家乡的决心。开学第一天,当孩子们迎着朝阳坐进窗明几净的教室时,乡亲们也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石建忠明白,只有发展好村里的集体经济,才能让乡亲们走出贫穷。2007年,已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的石建忠决定集中流转村民的撂荒地,建立种植合作社,搞规模化核桃种植。
“土地是咱农民的根,土地给了村里,咱百姓靠啥活?”起初,村里许多人不理解,这样的问题一遍遍摆在了石建忠的面前。石建忠带着村干部给大伙反复说政策,摆道理。直到年底,村民们拿到了土地流转费,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几年下来,合作社种植的核桃树茁壮成长,陆续挂果,看着落在手里的真金白银,乡亲们才真正懂了啥是“规模农业”。
“现在,除了十几亩地的流转费,我在合作社工作,每年工资就有3万多元,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日子过得也不比城里人差。”聊起现在的好日子,石春笑容满面。
扎实的工作,让石建忠获得了组织的认可,2016年被破格提拔为孙家庄镇副镇长。2017年,村里投资800余万元的王炭咀休闲旅游观光园建成。当年,村里成功举办了“首届乡村旅游文化艺术节”,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去年国庆节,村里举办了“第二届乡村旅游文化艺术节”,吸引了游客13万余人次,收入3000余万元。如今,王炭咀村的集体经济逐渐壮大,村里安排村民就业100余人,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
去年,在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上,王炭咀村更是荣获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如今的王炭咀村,已是核桃林遍布,松树、柏树挺拔翠绿,蜿蜒的硬化路穿村而过伸向远方……
记者手记
16年前,王炭咀村还没有硬化路,村里的孩子们都挤在几孔破窑洞里读书……如今,在石建忠的带领下,王炭咀人埋头苦干,蹚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之路。
石建忠,不仅是政策落地生根的“宣传者”和“实践者”,更是全村大步向前的“带头人”,不仅准确地了解百姓所思、所盼、所急,更立足实际为民谋福祉,交出了一份百姓满意的“基层答卷”。
本报记者 苏晓晨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