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金点子】让旅游产业焕发人文魅力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省委书记骆惠宁就“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答人民日报记者问时,指出“山西经济的资源性特征和长期粗放增长,对社会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产生了很大的‘挤出效应’。在全国改革开放再出发、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山西要在‘两转’基础上全面拓展新局面,必须再来一场学习的革命、思想的革命、工作的革命。”诚哉斯言!山西名声在外的就是一个“煤”字,煤炭资源曾是山西发展的最大优势,也是造成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支柱脆弱的最大原因。这些年来,我省所有产业转型的努力,都是想扭转这个劣势、突破这个瓶颈。现在看来,破除“一煤独大”的魔咒,不是经济问题,而是认识问题,是思想不够解放的问题。
这些年山西的发展滞后于全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挖掘利用好比煤炭储量更丰厚的人文资源,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没有真正使人文优势跟产业有机结合,焕发文化的魅力。一句话,没有真正的重视文化!这也是今年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要着重提出“文旅深度融合”的原因所在。山西的人文历史有多悠久?有个说法叫“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的人文资源有多丰厚?还有种说法叫“地上文物看山西”。且不说中华始祖伏羲女娲的发祥地山西吉县人祖山,也不说农耕文明炎帝部落聚居的晋东南,但说孔子定《尚书》自尧始,尧帝的都城平阳就是今天的临汾市。尧帝嫁女儿于舜,是人类婚姻仪式的源头,也是锣鼓艺术的创始,在山西洪洞县,“尧舜神亲”的庙会活动,举办了4700多年从未间断,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乐圣师旷、法祖皋陶都是洪洞人;大唐的“龙兴之地”在太原,北魏的都城平城在大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和《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地普救寺都在永济;明代大槐树移民在洪洞,清帝康熙两次下榻晋城的皇城相府……我们有多少文章可做,而没有做出锦绣文章!
王维、王勃、白居易、柳宗元、温庭筠、司马光、元好问、于成龙、陈廷敬、傅山、张瑞玑、赵树理……灿若星辰、不胜枚举,而我们并没有再使这些名字在山西的转型发展中大放光华,都没有得到最为合理的挖掘和开发。关于“文旅深度融合”,陕西西安灞桥区白鹿原的白鹿仓是个成功范例,足可借鉴:依托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及其同名电视剧和电影,投资35亿元开发的白鹿仓庙会主题景区,以陕西风俗与名吃为主,兼及全国各地小吃,有老腔有游乐,每到节假日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远近停车场爆满,堵成几公里长龙。西安是文旅深度融合的典型,在很多大都市每逢春节长假车少人稀的普遍境况下,西安白天晚上熙熙攘攘,人多到公交车被迫改线,景点周边地铁关闭。真正把文化做好了,就会满城都是游人,吃、住、行、娱,把钱都花在这里,商户有钱赚,税收也上来了。三产好,人们有钱赚,才会去超市;市场生意好了,供货方就有钱赚;生产方就要用工进货,原料也就有人买了。这是个良性循环,经济本身没动力,要靠消费拉动。以文促旅,以文旅促三产,以三产拉动经济,我们应该深入调研学习。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不唯是几朝古都,只要保护、挖掘、宣介得好,就会魅力四射、吸引游客。山西的转型发展,开发利用人文资源,远的且不说,建立赵树理文学馆,展示“山药蛋派”文学经典,把这张闪亮的文学名片打出去,是早就该做的事情了。(作者系民盟中央委员、山西省作协副主席)
李骏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