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满腔热情建言文旅产业 山西画卷波澜壮阔呼唤诗和远方
灿烂的历史文化,壮丽的山河风光,多彩的民间风俗,进入休闲旅游新时代,山西后发优势明显。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在我省全力打造文化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当下,政协委员也积极调研协商,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建言献策,共同谋划“诗和远方”的山西画卷。
省政协委员、山西省文物局局长雷建国:
挖掘城市文化遗产独特价值 壮大文化旅游业
“作为城市发展独特见证的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雷建国说,文化遗产事业是社会、经济效益兼备的事业,利在当代,益及后代。
因此,我们需要在保护上下功夫。保护始终是文化遗产面临的第一要务,通过对城镇中文物建筑的维修保护,改善其保存状况,恢复其应有的“尊严”,使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成为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积极力量。
“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尊重和吸收文化遗产方面的专家意见,增加文化遗产的话语权,切实将城市中文化遗产保护好、规划好、利用好。同时,在进行文物实体保护的同时,还要着手进行数字化保全,以便实体在遭遇不测时,留有可贵的资料或依据。”雷建国说道。
与此同时,也需要在利用上做文章。城市中的文化遗产是城市的历史精华,发挥其独特价值,就是要立足我省历史文化的主体特色,围绕“塑造山西美好形象,实现山西振兴崛起”,深入挖掘我省文化遗产资源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时代价值和思想道德营养,作出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阐释表达,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发挥作用,在壮大我省文化旅游业上发挥作用,在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上发挥作用,在提升我省文化影响力上发挥作用,在促进传统文化创新转化上发挥作用。
省政协委员、山西省社科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产业处处长陈国伟:
开发“前店后厂”型的规模化文旅综合体
“文化旅游产业是山西支柱产业,更是主导产业,也是山西构造现代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之一。”陈国伟说,山西表里山河、文化积淀厚重,文旅融合在山西具有历史传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陈国伟认为,文旅融合首先应该发展方式绿色化。将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与倡导低碳环保旅游相融合,为群众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健康文旅产品。其次为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协同化。要善于打破行政自然区域限制,优化发展布局,以便于在更大范围内配置文化旅游资源,构造资本、人才、技术等支撑体系。另外,以现代化组织理念,将文化精神、标识、制度等要素与吃住行旅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要素优化组合,创新形成新的文旅业态和景区、园区。
陈国伟表示,文旅融合的重点在载体建设,建议改变“听故事、逛庙宇”的传统做法,多设计开发体验式、娱乐化的文化旅游线路,避免“头重脚轻”。同时,还需要注重开发“前店后厂”型的规模化文旅综合体,可以将地方手工艺术精品的制作、展示、交流进行集聚,打造功能多样的产业园区。不仅如此,还需要下功夫解决旅游纪念品的同质化问题。注重依托地方传统艺人和创新创业园区,将传统文化符号用现代手段表现出来,并利用知识产权专利手段保护起来。
省政协委员、大同市旅发委主任高莹:
将城市文化个性与旅游融合打造“目的地”文旅产品
“文化、旅游合并绝对是条正确的路子,这样结合起来有血有肉,既把灵魂性高高举起,又把体现灵魂的方式更宽泛地演绎出来。”高莹说,之前,我省的文化更体现着一种形而上的东西,部分从文化遗存上,演绎成了旅游产品,实际上,文化的传承、弘扬、创新有着许多可做的,需要旅游这个载体去弘扬。把文化作为城市之根、城市之本、城市之魂,以旅游的形式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和旅游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原来传统的文物观光,更多的是文化和精神的传播,通过文创、通过实地去感受,但是如近代的工业文明,城市文化的集体个性如何能与旅游融合在一起,这将是今后文化旅游发展的方向。”高莹认为,吃住行旅购娱,每一项与生活相关的东西,都应该与文化融合起来,从政策体系上将一个城市作为“目的地”去打造,构建吃住行旅购娱等一系列文化旅游产品。
“近日,大同举办的‘美食大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高莹说,此次大同举办的“美食大会”一改以往千篇一律地展示全国各地美食的方式,而是通过美食大会讲述展示大同本地的各色名吃,如何吃、去哪吃,以此展现大同这个城市特色,“我想,来年会有很多人会为‘吃’而来大同的。”高莹说道。
不仅如此,四季分明的大同,也是做旅游最好的资源,不分淡旺季,季季有特点。打造城市主题,如古都灯会,冰雪旅游城市等,在大同,一年至少有100项旅游主题盛会,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体验不一样的大同。“这就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一个很好的形式。另外,目前,我们将市场对准以北京为主的周边城市,通过各种营销方式,吸引北京等地的游客,将周末到大同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习惯。”高莹说。
省政协委员、晋城市聚寿山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公平:
挖掘文化旅游新资源推进古城、古镇、古迹开发
“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文化、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实现从景点旅游到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的转变,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刘公平说。
在旅游+文化方面,他介绍,我省应该挖掘文化旅游新资源,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我们要充分挖掘利用文化资源和文化积淀,将文化资源融入到旅游产业发展之中,要大力推进古城、古镇、古迹的开发;旅游+农业中,需要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明确“一县一品”“一乡一特”的重点,抓好“一村一品”的创建,依托地方名优农产品,发展适产、高效、低耗、无污染、无公害、有机等特色品牌。
在其他融合中,刘公平提出,旅游+林业+体育,促进生态健身旅游新常态。将景区景点、自然景观、农家乐等各种资源“串珠成链”,积极推进林业观光生态健身游,有效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使群众尽快以旅游业致富;旅游+娱乐,可以开辟旅游发展新格局。我们应积极适应人们自驾游、休闲游的新常态,开发非物质文化传承演示、形成休闲娱乐游。
同时,旅游+康养的融合,可以实现旅游发展为民。利用我省自然风光优美、地域文化丰富,民俗风情独特等资源,打造贫困山西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旅游业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同时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旅游业将会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强劲动力。”刘公平说。
省政协委员、省文化和旅游厅创作室主任王辉:
呼吁尽快建立省级艺术基金
“国家艺术基金设立以来,我省共有187个项目获得资助,资助总额近2亿元,在全国名列前茅,已引发全国同行的广泛关注。”王辉说,正因为有了这近2亿元基金的鼎力支持,山西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创作演出热潮,开创了山西艺术创作生产的新气象、新风貌,助推了山西文化和旅游的发展。
我省不少大型原创剧目得到资助搬上舞台,有以山西历史文化为题材创作的晋剧《雄关娘子》、蒲剧《风雨鹳雀楼》等;有反映红色革命的左权歌舞剧《太行奶娘》、音乐剧《火花》等。舞剧《粉墨春秋》《一把酸枣》《千手观音》、说唱剧《解放》等13台国家精品剧目受资助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巡演,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开展慰问演出,有的还远赴东南亚。
一批批精品剧目得到了盘活,在更加广阔的区域内得到了传播推广,同时带动了旅游的发展。除了舞台艺术,山西的传统壁画、彩塑、雕塑、砖雕、古典家具、碑刻、版画、书法、漆器制作等美术类项目也受到资助。
山西文化旅游资源丰厚,目前,北京、江苏、上海、湖南等省份已建立省级艺术基金,呼吁尽快建立山西省级艺术基金,让文化“晋”牌越叫越响,加快文化和旅游融合。
省政协委员、陵川县人民文化馆副馆长申莉萍: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要把陵川县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通过文化的繁荣为旅游业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改革创新的平台。”申莉萍说,首先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陵川县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8项,市级9项,县级29项。国家级项目为《棋子山烂柯的传说》,可以通过传说故事为基础制作专题片、故事片等,在景区播放,还可以生产系列相关产品作为旅游纪念品,比如围棋、箕子像等等,这对于宣传棋源文化,挖掘棋子山景区的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家的机构改革预示着文化和旅游大融合发展的全新时代到来了,对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准确认识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不同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交叉体现,比如剪纸、布贴画和砖雕可以考虑采用陵川县众多的传说故事为素材,以直观具体的形象再现故事内容和人物。要对这些非遗项目加以合理利用,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
对于演艺类的项目,如《十不隔》《五鬼盘叉》《陵川钢板书》《平腔秧歌》《陵川琴书》《苏村道情》等可以打造为景区的娱乐节目,在景区固定演出。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陵川剪纸》《陵川布贴画》《山西民居砖雕》《柳条编织技艺》《平城纸龙》等,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打造为陵川县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山西晚报记者 李晶 路丽虹 许晶晶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