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耳”、小红点、眼睛痒、皮肤起了小疹子……

夏日游泳暗藏“危机”别让清凉变悲剧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综合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炎炎夏日,不少人携家带口去泳池或水上乐园戏水游玩,在享受清凉的同时,还能锻炼身体、减肥燃脂……但“游完泳,嗓子干了好几天”“耳朵进水了,没在意,后来就开始疼”“皮肤起了小红点,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泳池的水不干净”……您是否遇到过呢?遇到后又是怎么处理的?
  医生提醒,有些情况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成为许多慢性疾病的隐患………
  因游泳受伤不是个例
  “我家小朋友前几天刚开始学游泳,结果有一次回来的时候跟我说换气时呛水了,鼻子酸。起初,我以为是正常的,缓缓就好了。”但没想到,当天晚些时候,王女士家的孩子乐乐就开始出现喉咙疼,喝了很多温水也解决不了问题。后来,乐乐开始喊耳朵疼……“我们这才觉得不对劲,担心发展成中耳炎,就赶紧带孩子去了医院,好在只是有轻微的炎症。”王女士说。
  同样是因游泳出现耳朵疼的辰辰就没那么幸运了。半个月前,他和朋友一起去游泳,辰辰的朋友在游泳时佩戴了耳塞,辰辰觉得“麻烦”就没戴。当晚,辰辰觉得右耳有点痒,第二天早上耳朵开始闷痛,用手一碰就疼,甚至开始影响睡觉——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他是外耳道炎,可能是因为泳池里的水进入耳道后,潮湿环境让细菌繁殖引起的。“现在倒是不疼了,但我最近也不敢再下水了。”辰辰说。
  “我是游完泳以后眼睛痒、疼。”小周的泳镜是去年买的,游泳时,偶尔会渗水,但他觉得“不影响”。直到几天前,他游完泳后,觉得眼睛有点痒,就用手揉了揉。第二天早上醒来,眼睛红肿不说,分泌物还把眼皮粘住了。“朋友是学医的,说我这是典型的‘游泳池眼病’,也就是结膜炎,要滴一周的眼药水,然后再看情况。”小周说。
  “去海边游泳被浪拍了一下,结果眼睛开始怕光、流泪,医生说可能是海水中的沙砾轻微划伤了眼角膜。”“没做防晒,在露天泳池游泳,结果被晒伤了。”“泳衣不合适,磨得皮肤起了小疹子。”……
  “游泳池眼病”不可忽视
  “每年这个时候,游泳导致的结膜炎人数也在不断上升,在我们门诊中不仅有成年人,还有不少是学生群体。”山西省眼科医院副主任医师韩媛媛介绍。游泳池作为一个人员较密集的场所,很多传染性的疾病都容易在游泳池里发生,包括眼部疾病。“有人把这类疾病叫做‘游泳池眼病’,主要包括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流行性角结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等,其中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的。”韩媛媛说。
  至于为什么会患病,韩媛媛猜测,虽然多数游泳池会采取消毒措施,但有些细菌和病毒依然无法完全消除,病原微生物可通过患眼-水-健眼、患眼-手/物-健眼两种方式进行传播,人体接触被污染的水后很快就会发病。“可能是由于眼睛接触到了被细菌或病毒等不洁物质污染的池水,从而导致感染角结膜炎;也有可能是池水里添加的消毒剂等对眼部造成了刺激,从而导致过敏性结膜炎,遇到这类情况,还是建议大家到医院眼科进行诊断和治疗。”
  那患上“游泳池眼病”会有哪些症状呢?韩媛媛说,发病时,患者会感到眼内痒、刺痛、有异物感,同时伴有畏光、流泪,分泌物呈水样或黏液状。随着病程的延长,会出现眼睑红肿、球结膜充血等症状,约半数患者球结膜或睑结膜上还会出现点状或片状出血,严重的会导致视力下降。部分患者还同时会有头痛、发热、流涕、咽喉疼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预防“游泳池眼病”,韩媛媛建议首先要选择卫生条件好、消毒措施完备的游泳场所游泳;游泳时,重视眼睛的保健,不要佩戴隐形眼镜,建议佩戴密封性好的护目镜,眼睛尽量避免接触泳池水。在游泳结束后、彻底冲洗前,不要随便揉眼睛,如出现眼睛不适等症状,建议到眼科门诊就诊。在游泳结束后,用流动自来水认真冲洗全身,包括眼睛和护目镜。游泳期间,切勿使用他人的浴巾、浴帽和游泳镜等,避免交叉感染。
  另外,建议近期内眼睛有发红、疼痛、分泌物增多等不适症状者以及刚做过眼科手术者(包括近视矫正手术等)最好不要游泳,以减少发病几率。
  耳鼻喉科也是“游泳病”的“重灾区”
  “外耳道炎、中耳炎、鼻窦炎等也都是游泳常见的相关耳鼻喉疾病。”山西省儿童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倪霞介绍,外耳道炎又常被称为“游泳耳”,通常因泳池水不洁(细菌、真菌滋生)、游泳后挖耳损伤耳道皮肤导致的感染,患者可能会耳朵发痒、疼痛、红肿,严重时流脓、听力下降。中耳炎(尤其是分泌性中耳炎)通常是呛水时污水经鼻咽部的咽鼓管进入中耳,或游泳后鼻腔分泌物倒流入咽鼓管引起的,患者会出现耳闷、耳痛、听力模糊(孩子可能说“听不清”“耳朵像塞了棉花”)的情况,幼儿可能表现为抓耳、哭闹。鼻窦炎或者有人的过敏性鼻炎加重,则可能是泳池消毒剂(如氯)刺激鼻黏膜,或水质差引发过敏反应,或是呛水时污水进入鼻窦,这类患者会出现鼻塞、流涕(黄绿色脓涕需警惕感染)、头痛、嗅觉下降,过敏体质孩子可能会有打喷嚏、鼻痒等症状。
  另外,还有些人在游泳后会出现咽喉不适的情况,经诊断后可能是咽炎或喉炎,这可能是频繁呛水导致的咽喉黏膜充血,或因为泳池消毒剂刺激导致的,患者会出现咽干、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的情况,严重时会呼吸困难,这种情况就需要立即就医。
  对家长们来说,哪些情况是必须的“就医信号”呢?倪霞表示,如果孩子的耳朵出现流脓、或持续耳痛超过1天、听力明显下降的情况;鼻子流脓涕并伴有发热、头痛、嗅觉丧失的情况;声音嘶哑并伴犬吠样咳嗽、呼吸费力的情况,家长们就一定要引起警觉,及时带孩子就医。
  要预防这些疾病,游泳前后的防护措施必不可少,建议家长首先要选择检验合格的泳池,观察池水是否清澈,水面有无漂浮物,闻起来是否有刺鼻气味,尽量避开人流高峰期游泳。同时,孩子如果伴有感冒、鼻塞、流鼻涕等症状,不建议孩子游泳,因为此时鼻腔和鼻咽部已有炎症,游泳会加重感染。“健康的孩子在游泳前,家长可以给孩子清理鼻腔,用生理盐水滴鼻或喷鼻,湿润鼻腔黏膜,减少感染风险。”另外,要给孩子佩戴合适的泳帽、泳镜,泳镜要贴合眼部,防止池水进入眼睛后间接感染鼻腔;还可以使用耳塞,选择质地柔软、密封性好的硅胶耳塞,防止池水进入耳道。
  在游泳过程中,尽量不要在水中嬉戏打闹、潜水过深或跳水,防止呛水和耳部压力骤变。同时控制游泳时间,尤其是孩子,每次游泳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游泳结束后,可以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将鼻腔内残留的脏水和病原体冲洗出来。儿童可以使用专门的儿童洗鼻器,按照说明书操作,每天1-2次。耳部也要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干,若感觉耳朵进水,单脚跳跃,使水自然流出;也可以将头偏向进水一侧,用手掌紧压耳部,然后迅速松开,重复几次,利用气压变化将水排出。注意千万不要用棉签用力掏耳朵,避免损伤耳道和鼓膜。另外,游泳后及时漱口、刷牙,清除口腔内的细菌,减少通过咽鼓管感染中耳的机会。如果游泳后出现鼻塞、流涕、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不要自行用药,应及时就医。
  游泳时也要保护好皮肤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广西6岁的女孩小雅和家人去小区里的游泳池游泳后,第二天嘴边出现了小红点,用手一摸,嘴边的皮肤还掉落了一大片。送医后,医生确诊为“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而在小雅妈妈说明近日活动轨迹后,医生表示很可能与接触了泳池内的水有关。
  “我是前几天和朋友去游泳的,当时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次日早起,就发现身上长了很多小红点,前胸后背、腿上都有,但不怎么痒。”张先生怎么都想不明白,泳池是自己经常去的,以前都没问题,为啥这次就出了“疹子”?
  “有时在外游泳后会出现身体不适,其中全身发痒多考虑是接触性皮炎、荨麻疹、瘙痒症等疾病。”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郎小青大夫表示,这是因为公共泳池的水质往往受到人体排泄物的污染,如汗液、皮肤碎屑、泪液以及尿液等。这些废物可能携带大量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对游泳者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而泳池管理者通常会在水中添加漂白粉或其他消毒剂来灭杀有害微生物,但这些消毒剂在消毒的同时也可能对游泳者的皮肤造成刺激。同时,消毒剂的化学成分可能会破坏皮肤表面的正常菌群,干扰其自然的生态平衡。另外,泳池水通常呈偏碱性,长时间浸泡会导致皮肤的天然保护层——皮脂膜受损,导致皮肤屏障功能下降,皮肤因而变得更为干燥、敏感,甚至可能引发皮炎,这无疑增加了皮肤感染的风险。“夏季泳池人员密集,皮肤直接接触或穿公用拖鞋、使用公用浴巾或毛巾等,都会进一步增加真菌性皮肤病的传播风险。”
  “如果皮肤状态不好,出现破损,哪怕是蹭破皮,都不建议去游泳。”郎小青说,游泳过程中,如果皮肤变白发皱,就要停止游泳,上岸后最好尽快使用温和的除氯洗浴产品彻底洗净身体,尤其是私处、脚趾缝;用自带的干净毛巾擦净后,最好使用含有保湿和修复成分的身体乳修复和强化皮肤屏障。另外,如果游泳池的水质不好或消毒剂过多,还会让游泳者的皮肤和头发干燥,他建议大众戴防水性好的硅胶帽,同时,在游泳后,马上用清水洗去残留在头发上的消毒剂。
  安全问题才是重中之重
  “我觉得相比预防各种疾病,游泳的安全更重要。”“儿童溺水往往发生在看似平静的浅水区,任何水域都不能放松监护。”“孩子们一起玩还好,如果是一个人游泳,溺水了可能都没人发现。”“很多游泳馆配的救生员都是兼职教练,还有的救生员本身就是年纪比较大的人,这确实是安全隐患啊。”……暑假的泳池,孩子占了大多数,而在采访过程中,不少家长坦言,相比游泳馆的卫生、水温、水质等问题,他们更在意安全。而且,在很多家长看来,虽然相比于江河湖海等“野泳”,在游泳馆、水上乐园游泳则要相对安全许多,但近年来屡屡发生的泳池、水上乐园溺水安全事故,还是给大众敲响了警钟。
  说起游泳的安全事项,家长们也各有看法:“网上有各种提醒,比如建议穿颜色鲜艳的泳衣,但男孩子的泳衣以蓝、黑为主,这在深水区其实并不安全”“家长都是在馆外等孩子上游泳课,就得时不时看看孩子在哪,别什么都指望教练”“最好有大人陪着”“游泳前一定要热身”“时间不要太长”……
  “我们对孩子和家长都有一些提示,比如不建议太小的孩子学游泳,不建议空腹游泳等。”韩先生是省城某游泳馆的教练,每年都会带两个班次的孩子学游泳,他表示,夏季游泳,很多人都会忽略下水前的热身运动,但在他的课上,每次上课前的热身运动是最不可缺的。“可别小看10分钟的热身运动,它能有效预防抽筋等水中意外。”一般他会让学习游泳的孩子们从原地慢跑、高抬腿来提升心率,再通过肩部环绕、腰部扭转、弓步压腿等拉伸动作增加关节灵活性,一般以微微出汗为宜,过度热身反而消耗体力。另外,在游泳的装备上,他建议不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要选择合身的泳衣,这样能减少水中阻力,而硅胶泳帽既能固定头发又可减少氯损伤。泳镜则建议选择防雾泳镜,佩戴耳塞则能预防中耳炎。初学者可使用浮板等辅助,但需定期检查浮具是否漏气。上课时,他也会提醒孩子们切勿在水中嬉戏打闹,做跳水、潜泳等危险动作时,因为容易导致呛水甚至溺水,需要有专人在旁边看护。对家长来说,需要特别注意:儿童溺水往往无声且快速,建议随时保持“一臂距离”的监护范围。若出现嘴唇发紫、寒战等失温症状,应立即上岸保暖。
  “最重要的一点,不论是不是会游泳,如果你发现溺水事件,不要贸然地下水进行施救,除非是专业人士。”韩先生表示,“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大声呼救,找专业的人员进行施救。”另外,除了预防溺水、滑倒等常见意外的发生之外,他还建议加强相关的健康教育宣传,增强大众的健康意识和安全意识,避免意外和健康损害的发生。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张梦莹 实习生 张梦鑫

(责编: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