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雷劈过的蔬菜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综合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援黔九年工作结束前,贵阳本地同事向我强烈推荐了本土沙拉——烧三蔬。油榨街菜市一如往常热闹。人来人往,摩托穿梭其间,落日将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摊主们热情地打招呼,路边商铺货品琳琅满目,红椒、黄姜、白蒜、绿瓜、紫茄等色彩鲜艳,顾客不时驻足挑选。在这黄昏飘着些叛逆的香气,虾酸、臭豆腐、水豆豉,还有烤焦的味道。
  菜市的中段,一个浅浅的铺面,门口架着一个小炉子,铁架上放着青椒、茄子、西红柿等。旁边的铁盘里堆着黑乎乎表皮的辣椒、茄子和西红柿,像是刚被雷劈过。这摊位我路过太多次,可实在提不起兴趣买来吃。我心里纳闷,这东西能好吃吗?
  摊主婆婆在忙碌而专注地制作烤焦的蔬菜。她用火钳翻动炭块,火星溅到西红柿和茄子上“滋”地冒起青烟。待其表皮焦黑后取出,剥开焦壳的瞬间,莹绿的椒肉、鲜红的番茄都带着烟熏的烙印。在炭火的炙烤下,青椒保留了爽脆口感,西红柿焦皮下橙红的果肉渗出蜜汁。切块后的青椒、茄子、西红柿分盆摆放,她熟练地夹取这些食材,在不锈钢盆里剪碎并搅拌在一起,瞬间香气四溢。加入切成小块的皮蛋增添了滑嫩与醇厚。这道菜还加入了葱花、蒜末、酱油和醋,提升了香气,让味道的层次更加丰富。婆婆介绍说:“这火烧三蔬,也叫烧辣椒。”她还说,烤好后撒几粒粗盐,就是当年农忙时最好的下饭菜。
  突然想起,街边时常见到这样不能称其为摊位的摊位。摊主坐在小板凳上,仅仅守着一个小炉子,烤着蔬菜,也总有顾客光临。这让我突然明白,那些散落在街角的炭火,烧出了更生动的贵州。
  都说这是贵州的沙拉。沙拉是舶来品,英文Salad一词源于拉丁语的“盐”,那是古罗马的“穷人晚餐”。人们用食盐腌制生菜,倒是与中国的凉拌菜有异曲同工之妙。中世纪的欧洲人加以改良,开始用酱醋油调配。历经千年演变,沙拉早已成为世界名菜。
  贵州,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传统发酵工艺为沙拉带来创新。侗族的米酸,是天然而健康的防腐剂,加入拌菜正好。苗族人把新鲜花椒叶和辣椒一起炭烤,褪去了花椒叶的涩,留下草木清香,加入酸汤后拌菜,这是祖辈传下的解暑方子,有藿香正气水之功效。遵义的沙拉加了酱酒,毕节配上了火腿末,六盘水加了盘州刺梨汁,安顺的则放入了羽衣甘蓝,这些都成为了本土“沙拉”的食材。
  当有了电烤箱、电磁炉、微波炉,总有人固执地守着那缕柴火香——就像我在菜市场看到的那位婆婆,出摊的同时也给孙辈们烤零食。她说:“煤气灶烧出来的,没有太阳公公的味道。”
  九年援黔时光,我有些灰头土脸。也许就像烧辣椒,表面焦黑粗粝,内里却藏着一番特别的滋味。

付令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