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一度】文物“出差”:从看珍宝到读文明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综合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暑期是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观众到博物馆参观和学习的高峰期。国家文物局近日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博物馆策划举办一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具有教育意义的精品展览和活动,丰富公众暑期文化生活。
  这个夏天,黄河流域的青铜文明在多瑙河畔熠熠生辉,而汾河之滨也迎来了毕加索与达利用“光”“色”诠释的人类精神命题。文物突破了一馆一室的局限,以“行旅”之姿唤醒沉睡的历史记忆,在城市间架起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悄然重塑着公众与历史的关系。
  文物“出差”绝非简单的空间转移,而是让历史在特定语境中重获新生。年轻人正成为深度观展的主力,他们摒弃了浮光掠影的“打卡”行为,转而追寻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一件看似寻常的古代器物,可能串联起古丝绸之路的商贸脉络,或映照出某个王朝的兴衰轨迹。这种转变标志着文化消费的成熟蜕变:公众不再满足于猎奇式的“看珍宝”,而是渴望透过物质遗存解读文明演进的密码。在社交媒体上,关于文物历史价值的深度讨论正逐步取代简单的“到此一游”。年轻人不仅分享“与文物的邂逅”,更热衷于传播文物背后的历史叙事。这些转变,恰是文物回归历史语境的最佳见证。
  这场文化觉醒也催生了一些新的模式。数字技术为文物保护与传播开辟了新途径,虚拟展览使珍贵文物得以安全地实现数字化展示。策展人面临着更高要求,需要在学术严谨性与大众传播性之间寻求平衡,既要避免历史叙事被过度演绎,又要让文物生动地“讲述”自己的故事。随着AI交互、沉浸式剧场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文物正逐渐转变为可互动、可解读的文化载体。这一趋势预示着,未来的博物馆将突破“历史仓库”的传统定位,演变为跨时空的文明对话平台——在这里,每一件巡展的文物都在诉说着人类文明的共通故事。
  文物巡展的终极意义不在于观赏,而在于理解;不在于凸显差异,而在于寻求共鸣。当公众学会透过器物阅读历史,当千年文物在当代重获新生,我们便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赤木

(责编:刘_洋、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