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庙人”变身“科普博主”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综合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大家好,我是斗拱爷爷,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栌斗的知识。我身后是宋代同期的太原晋祠圣母殿,这个柱子上方的大斗,就是栌斗……”这是一段短视频中介绍山西古建筑的文字。视频中的主人公叫王永先,语调铿锵有力,语速不疾不徐。他身穿中山装,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手执画板和笔,结合斗拱模型,深入浅出地为广大网友讲解中国古代建筑中蕴含的斗拱知识。天气晴好的日子,王永先最喜欢站在圣母殿前老槐树下录制视频,两年时间,他通过真人出镜拍摄短视频,借助网络科普古建筑知识,发布的视频总点击量破2000万,收获了百万粉丝,他也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斗拱爷爷”。

出镜拍视频,把“冷门”古建筑搬到“空中大课堂”

  “斗拱爷爷,您好!我是您的粉丝,没想到在这里碰到您,太好了!我为游客们讲解的古建知识,很多都是从您的视频里学习的。”前不久,王永先在晋祠拍摄视频时,碰到一位带团的导游,这位导游一看到他,便一脸兴奋地打起了招呼。这样的场景让王永先很欣慰。他的众多粉丝中既有业余爱好者,又有相关专业的师生,大家共同组成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古建筑课堂”。
  王永先退休前是山西省文物局古建工程管理负责人,退休后,受聘于太原师范学院,为历史、文博专业学生讲授古建筑保护和修复课程、解读《营造法式》等专业书籍。一次,在和学生们谈起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时,他发现学生对国外的文化了解颇深,而对我国优秀历史文化认知不足。多年和中国古建筑打交道的他,决定通过讲述古建筑知识体现中华五千年文明、历朝历代的优秀文化,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热爱古建筑。
  2020年,70岁的王永先开始尝试拍摄短视频,分享古建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他购买了三脚架、稳定器等设备,还在抖音、视频号、B站等网络平台注册了账号,将深奥的古建筑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大众。可两年下来,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古建筑科普门槛高,怎么让网友找到一个学习的突破口?他决定自己出镜,结合古建筑现场、书籍、手绘图及模型毫无保留分享毕生所学。想法有了,但怎么拍摄,怎么引发关注,对王永先来说是一门新的课题。为了创作,老伴和女儿也加入进来,有的拿手机拍摄,有的负责剪辑。第一次拍摄,王永先选择了晋祠的圣母殿。为了让大家获得更直观的视觉体验,他的视频采用上下分屏的形式,结合古建、手绘图进行讲解,并在抖音、B站等平台同步发布第一条真人出镜讲解视频《什么是补间斗拱?零基础开始学习古建筑,从斗拱开始》。一天时间,该视频收获十几万的点击量,网友好评如潮,王永先信心大增。如今,他的视频已更新200多条,拍摄、讲解古建筑上百处,全平台粉丝超百万,点赞量更是超2000万。“六结合让我实现弯道超车,除了结合古建筑实例进行讲解,还需要结合工作经验、自身特长、亲手制作的模型以及老工匠传统技艺、现代网络科技等,在严谨的基础上实现大众化的科普。”随着视频走红网络,王永先的昵称也从“斗拱王爷爷”改成了网友们称呼的“斗拱爷爷”。

自媒体创作,让古建筑科普更易懂、更有趣

  “中国古建筑最显著的特征是大屋顶,而承托屋檐的构件就是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标志性的符号,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王永先说,要想学习古建筑知识,得从认识斗拱开始。1972年,王永先进入当时的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工作,从最初的摸斗拱、拆斗拱、画斗拱,到后来修复古建筑、临摹壁画,再到现在制作斗拱模型、讲斗拱等,王永先和斗拱已经相伴了半个多世纪。他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和同事们迎来了一次全省文物普查。“当时,山西的很多文物古建筑分散在偏远地区,因年久失修,已变得残破不堪。”王永先回忆,“古建筑内部一般高达4米,我们得搭梯子爬到最高处,再徒手攀爬到横梁上,拿皮尺测量后,现场绘制测绘草图,各个角度都要绘制清楚,数据不能有错,以便后期拿出比较具体的修缮方案。”工作到中午,饿了拿出馒头配上白开水垫肚子;如果绘图晚了,来不及赶回县城,他和伙伴们就住在破庙里。当时公共交通工具不发达,大家全靠走路出行,运气好的话能搭上老乡的毛驴车、马车……老乡们见到他们进山,总会亲切地呼唤“修庙人”来啦!一次次测量、一次次绘制,再加上查阅资料,请教有经验的同事,王永先对古建筑的了解越来越深,对古建筑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
  王永先觉得要把古建筑讲透就要换方式,“大家实地参观时,很难看清内在的构造,于是我按照圣母殿一处斗拱制作了模型,替网友亲手‘解剖’斗拱古建筑的精妙所在,一目了然。”在古建筑知识科普赛道里,王永先属于后来者居上。两三分钟的短视频背后,是他日夜伏案翻阅书卷后将万字素材精简至通俗易懂的千字文案。为的是要让更多人真正读懂古建筑,不仅要讲知识,还要有趣,除了直播,他还制作发布系列科普短视频,复杂晦涩的古建筑名词,被他用透视图一画,模型拆解再组合,很快变得清晰明朗。
  网友热情的反馈给了王永先坚持下去的动力,在好友熊协民看来,能在退休后重拾起自己职业和爱好,同时还能让年轻人喜欢上相对冷门的古建,是件好事情。

“活”起来的古建筑,期待更多的年轻人赏鉴

  “我们既是一线‘救火员’,也是‘外科专家’。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濒临倒塌的古建筑重新焕发生机,继续屹立在这方土地上。”王永先说。作为山西省文物局原古建工程管理负责人,他全程参与了圣母殿的修缮。“上世纪90年代,由于殿基前后硬度不一,圣母殿出现了偏侧沉陷现象,落架大修势在必行。”经过勘察研究,精心设计,紧张施工,最终圣母殿以原貌重现。“副阶周匝是中国古代建筑名词,在宋《营造法式》中有所记载。副阶,指在建筑主体外另加前廊的做法;周匝,意指环绕一周,是主体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回廊,形成重檐结构,使用副阶周匝形成的回廊突出了底层基座,使建筑看起来更坚实稳定,视线比较通透,使室内外空间获得良好过渡。太原晋祠圣母殿就采用这样的建造手法。”在王永先看来,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让一座濒临塌毁的古建筑得到修缮保护,让他们以健康的姿态再次展现在公众眼前,是每一位古建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在王永先眼里,山西仿若受到了老祖宗格外眷顾,留存着28000余处古建筑遗存。年轻时,他曾一个乡一个县奔波,近十次地毯式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在此过程中,他和同事不仅摸清了古建筑的家底,也意识到当地古建筑修复的紧迫性。当去年游戏《黑神话:悟空》火遍大江南北时,王永先自然不会错过这般能用古建作品和年轻人交流的好机会。很多网友在来山西旅游前,都要先看看“斗拱爷爷”的视频,做足功课,来了现场,再亲临爷爷的直播,收获满满,直呼没有白来。
  在拍摄视频的两年时间里,王永先的足迹遍布三晋大地,北至大同,南抵永济,五台山佛光寺、晋祠水镜台、平顺龙门寺等古建筑前都留下他孜孜讲学的身影。“现在大家的科学素养都在提高,在旅游观光的同时,就想知道古建筑文化背后的故事,它究竟美在哪里,伟大之处又体现在哪里,古建筑学里有几千个术语,我想做个桥梁,让大家得到知识上的收获。”
  结束完一天的直播,圣母殿前,“斗拱爷爷”虽不再像年轻时抢救文物时脚步匆匆,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任感还在肩上。他说,多年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从很多老匠人的身上学到了很多技艺,接下来,他将继续传播古建筑知识,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古建筑,让中国的古建筑长久屹立天地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更多的年轻人。

本报记者沈佳

(责编:刘洋、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