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学探索 热情与安全要兼顾
青少年科学探索 热情与安全要兼顾
近日,广州市荔湾区一名15岁男孩在家进行化学实验引发爆炸导致受伤。在科学教育不断普及的当下,越来越多青少年在家中开启了科学探索之旅。然而,当这颗充满好奇的科学探索之心,遭遇意外的创伤,不禁让大众思考:究竟该如何为青少年的探索热情筑牢安全防线?
科学教育精彩蝶变
近年来,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新高度。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早在2021年,《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实施意见》出台,致力于构建全面且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全省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工作成效显著。2024年,太原市迎泽区、杏花岭区入选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进一步高质量构建区域科学教育体系。
在社会层面,家长们也越发重视孩子科学素养的培养,积极参与家庭科学实验活动,与孩子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形成了家校社协同推进科学教育的良好氛围。山西省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小雨,曾在家中利用不同浓度的糖水成功完成“彩虹密度塔”实验。通过简单的材料,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科学现象,激发了小雨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科学的独特魅力。
如今,像小雨这样在科学教育中受益的学生越来越多。随着科学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课堂上,老师们更加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探索科学原理;校园里,科技节、科普讲座、科学社团等活动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科学才华的舞台;校外,科技馆、博物馆、科研院所等资源也纷纷向学生开放,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
隐患敲响安全警钟
在当下中小学科学教育蓬勃发展的热潮中,潜藏着令人忧心的安全隐患,这些隐患威胁着孩子们的安全,也为科学教育事业提出了问题:如何兼顾科学热情与安全?
山西晚报记者调查发现,电商平台上多款标价在30 -200元的“儿童化学实验套装”月销量可达千件。这些本应严谨规范的专业器材,却常以“玩具”的名义售卖,安全警示更是缺失。采访中,有家长反映,孩子购买的玻璃烧杯在加热过程中突然炸裂,滚烫的液体飞溅而出,险些造成烫伤。
不仅实验器材存在差异,网络实验教学鱼龙混杂。短视频平台上,诸如“自制烟花”“法老之蛇”“网红控火术”等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实验视频播放量达数百万次。部分博主为了追求流量,一味展现实验的神奇效果,却对其中隐藏的巨大风险避而不谈。以“法老之蛇”实验为例,其常用的硫氰化汞属剧毒物质,反应产生的气体对人体存在危害。即便使用无毒版本材料,实验过程中也会出现火星。
家庭监护存在短板
同时,许多家长对科学实验安全缺乏必要认知,成为家庭科学实验的一大安全漏洞。部分家长甚至将实验器材等同于普通玩具,对其中潜在的危险浑然不觉。太原王女士就发现,孩子竟用洁厕灵(含盐酸)和铁钉进行实验。问到原因,孩子只是觉得视频里的操作很酷,却完全不知道盐酸具有腐蚀性。
太原市进山中学初中化学老师付蕾进一步指出,家庭实验的安全风险还体现在诸多细节之处。在器材方面,一些孩子用普通玻璃容器代替专业试管,由于材质不耐高温,极易导致容器破裂从而割伤皮肤;从非正规渠道购买的器材,可能存在玻璃壁厚度不均等质量问题,给实验安全埋下隐患。在试剂使用上,容易误用有毒有害药品,或者因不了解其特性而直接接触皮肤。此外,家中普遍缺乏专业防护设备,如护目镜、实验服、通风装置等,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操作风险。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规范操作同样危机四伏。付蕾老师举例说明,孩子常常难以精准控制试剂用量,比如在制取二氧化碳时,若稀盐酸添加过多,会导致气体喷射、液体溢出,进而造成腐蚀伤害。家庭环境与专业实验室不同,缺少灭火器等必要的应急设备,若进行易燃易爆实验,一旦遇到明火或高温,极易引发火灾。更严重的是,大部分孩子忽视了实验产生的有毒气体,这些行为都在不知不觉中埋下了安全隐患。
多方守护幼苗成长
科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坚实基础之上。2024年,山西省教育厅等十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中小学规范实验教学,确保基础性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并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这一举措彰显了我省对科学实验安全的高度重视,也为青少年科学实验安全提供了政策保障。
据了解,学校作为学生接受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将安全管理工作放在首位。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中,安全保障措施也一应俱全。无论是科技节上的实验展示,还是实验室操作,学校都会安排专业教师和安保人员全程值守,及时纠正不安全行为,为学生的科学探索保驾护航。
如何在家中支持孩子的科学兴趣?付蕾老师也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实验套件时,应选择正规产品,仔细查看产品资质,确认试剂成分无毒或低毒。对于网红实验,要保持谨慎态度,复杂实验最好安排在正规实验室,由专业教师指导完成。在每次家庭实验前,家长需与孩子共同查阅资料,充分了解实验原理和风险,制定详尽的安全计划,并准备好护目镜、手套等防护用品,确保实验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下进行。
山西晚报记者 李婕 实习生 王睿颖 李金枝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