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远离近视困扰
让孩子远离近视困扰
在当今社会,近视儿童越来越多,近视可分为两种,真性近视与假性近视。真性近视是器质性的改变,通常是不可逆的。而假性近视是一种由于用眼过度致使睫状肌持续收缩痉挛,晶状体厚度增加,从而导致的视力下降现象。这种近视状态是暂时的、可逆的,可以通过中医推拿、针灸、耳穴等手段干预治疗。它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眼睛的一种功能性改变。
近视的影响因素有几方面原因。首先是遗传因素,如果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近视度数大于600度),孩子患近视的概率会比父母无近视的孩子高很多。其次是环境因素,很多孩子都有不良的用眼习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长时间看书、看电子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儿童的眼睛还在发育阶段,长时间近距离工作会使眼睛的睫状肌持续收缩,就像一直拉紧的弹簧一样,久而久之弹性下降,导致晶状体变凸,从而引发近视。例如,有些孩子喜欢在昏暗的灯光下长时间阅读,这会增加眼睛的负担。最后是户外活动时间不足,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可以有效预防近视。阳光可以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能够抑制眼轴的增长。如果孩子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少于2小时,近视发生的风险就会增加。现在很多孩子因为课业负担重或者沉迷于室内娱乐活动,缺乏户外活动,这是近视发病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儿童近视以后在看黑板、远处的路标或者风景时,表现出眯眼、皱眉的动作,试图让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例如,在教室里,孩子可能会抱怨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或者在看电视时,总是不自觉地靠近屏幕。而且儿童可能会出现眼睛疲劳,由于近视导致看东西需要更多的调节力,孩子的眼睛容易出现疲劳。表现为眼睛酸涩、胀痛,有些孩子还会频繁眨眼或者揉眼睛。比如,在完成较长时间的阅读或作业后,孩子会说眼睛累。
当儿童视力下降后,会影响学习和生活。在学习方面,近视会使孩子在课堂上看不清黑板,影响知识的获取。在生活中,如运动、参加户外活动等场景下,近视也会带来不便。例如,孩子在参加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时,戴着眼镜可能会有碰撞的风险,不戴眼镜又看不清球的位置。还会增加眼部疾病的风险,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大于600度)会增加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青光眼等眼部疾病的风险。视网膜就像相机的底片,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比较薄,容易出现裂孔,进而导致视网膜脱离。一旦发生视网膜脱离,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失明。
许多家长在孩子近视后,采取光学矫正的方法。如佩戴框架眼镜,这是最常见的矫正方法。框架眼镜可以帮助孩子看清远处的物体,使光线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配镜时需要准确验光,确定孩子的近视度数等参数。并且要定期检查视力,根据视力变化及时更换眼镜。也可佩戴角膜塑形镜(OK镜),OK镜是一种特殊的硬性隐形眼镜,通常在晚上睡觉时佩戴,通过改变角膜的形状来暂时矫正近视。白天孩子可以不用戴眼镜也能有较好的视力。不过,佩戴OK镜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护理和定期复查,因为如果佩戴不当,可能会引起眼部感染等问题。还可采取药物治疗,部分眼药水可以通过放松睫状肌来减缓近视的发展速度。但目前这种药物的使用仍在研究和规范阶段,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且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瞳孔散大、畏光等。
中医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手段。如针灸治疗: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针刺时,孩子可能会有轻微酸胀感,专业中医师会严格把控针具、进针深度与手法,确保安全。研究表明,针灸刺激能促使眼部血液循环加快,改善神经功能,从而缓解睫状肌痉挛,提升视力。一般每周需进行2-3次针灸治疗,疗程依病情轻重而定。艾灸治疗:通过艾灸刺激身体的特定穴位,以调和气血,增强眼部的气血供应。推拿治疗:通过按摩眼部周围的穴位,来舒缓眼部肌肉,改善眼部血液循环。耳穴压豆:耳朵上有许多与身体其他部分相对应的穴位,通过在耳部施加压力,可以调节全身的气血和脏腑功能。食疗:根据个体体质,配合食物调理,如食用富含某种营养素的食物来增强眼部健康。中医治疗儿童近视强调整体观念与个体化治疗,从调理身体内在机能入手,结合多种外治方法,并配合良好生活习惯养成,多管齐下,为孩子的视力健康保驾护航。
此外,孩子的日常用眼习惯至关重要。学习时要保持正确坐姿,眼睛距离书本约一尺(33厘米),胸口离桌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遵循“20-20-20”法则,即每看20分钟近处物体,需向20英尺(约6米)外眺望20秒,让眼睛充分休息。增加孩子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户外光照,阳光可促使视网膜分泌多巴胺,抑制眼轴变长,预防近视加深。睡眠方面,保证孩子每晚充足的睡眠时间,小学生10小时、中学生9小时左右,夜间睡眠是身体尤其是眼睛自我修复的黄金时段。
家长们若发现孩子视力下降,不妨尽早带孩子寻求专业医生帮助,抓住改善视力的最佳时机。
山西省针灸医院针灸八(儿)科 张娟娟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