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之旅走近李来平
收迁烈士遗骸 开办红色庭院
感动之旅走近李来平
收迁烈士遗骸 开办红色庭院
李来平开办的红色庭院文化展览馆内张贴着宣传资料。
人物介绍
李来平
李来平,吕梁市方山县积翠镇韩家沟村民。
12月17日,李来平和一名志愿者出差来到太原市。见面握手时,山西晚报记者感到他手指异常有劲,说起自己收迁烈士遗骸和筹建红色庭院文化展览馆(简称红色庭院),他滔滔不绝。
李来平说,身边的人都不支持他,但他觉得自己做着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一个契机 他开始寻找烈士遗骸
今年65岁的李来平是吕梁方山人,从小家里困难,他当过木匠、司机、做过生意。2017年,受朋友的邀请,李来平去参加一个公祭仪式。当时的场面很大,有先烈事迹的感人,有峥嵘岁月的烽火,使得他难以释怀。
后来,贺龙元帅之女、山西省晋绥文化发展基金会名誉理事长贺晓明在兴县调研,方山县时任政协名誉副主席吴殿明陪同,他们讲起了抗战年代,方山县发生过100多起战役,据史料记载有1400多具遗骸尚未收迁。
“我当时就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把这些烈士找出来。”李来平说,他觉得现在的幸福时光,都是这些烈士、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不应该把他们遗忘。
开始收迁烈士遗骸后,李来平才知道这件事并不容易。他爬山坡、走深沟,翻阅县志,寻访古稀老人,有的是口口相传的,有的是有遗址,他挖掘每一个八路军烈士背后的故事,找清楚他是谁、哪里人、怎么牺牲的、哪个部队的。2019年,他陆续找到了12具烈士遗骸,并迁葬于晋绥烈士陵园,截至目前共发现核实认证的历史遗骸达63具,其中方山县14具。
让李来平印象最深的是在2019年,吕梁方山县北武当镇90岁村民张启明。八路军朱昔、武永祥、苏明3名烈士被日寇包围,牺牲在新民村岔梁山和黑泥山一带。李来平和勘察人员带着干粮、水在疑似有遗骸的地方排查了50多天,始终没有结果。最后,他们把张启明抬上了山,在他的指引下,终于找到疑似遗骸,经相关部门认证,确定为朱昔、武永祥、苏明3人遗骸。
那么,怎么来确定是否为烈士遗骸呢?他们会根据纽扣、子弹头、遗骸的形状,跟相关资料匹配才行。
5年来,李来平和志愿者的足迹遍布方山、交城、文水、岚县、离石、静乐、娄烦等10多个县,50多个乡镇,200个村庄,行程约11万公里,步行约5000公里。
办起红色庭院
在收迁烈士遗骸的过程中,他也碰到过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比如皮带、子弹壳、军号等等。他想把它们放在一起,让大伙都来看看。于是,他开始收集一部分红色物件,多数都需要购买,他拿了10多万元,来组建这个红色庭院。
2019年,他开始把自家里几间房屋进行改造,约400平方米,展柜30米,图板90块、裱框80个,还有一些实物,供大家参观学习。几年来,他先后收集了抗日战争中发生在方山县的大小十多个战役,如麻峪伏击战、方山树林则村伏击战等;还收集了烈士任振华革命故事二三事,抗日战士王耿人、崔海治等烈士事迹。同时,还收集了伟人像章、画60多幅,记录重大历史变革的各种报刊300多份,实物100多件。
2020年8月9日,红色庭院免费向社会开放,开放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学生老师、老革命以及烈士后代等,陆续前来参观了360多次,参观人数超8万人。目前,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都来这里参观学习,这是让他没有想到的。
除了把客人请进来之外,李来平还积极地走出去,他还到学校、各个单位,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大家知道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
其实,李来平还有一个苦衷,那就是两件事只花钱不挣钱,红色庭院里面的实物都要花钱购买,还价值不菲。而寻找烈士遗骸的工作,开着车到处跑,3天一箱油,几百元就花出去了。李来平说,即便是这样,他觉得值。
2021年到2024年,他先后被评为吕梁市最美志愿者、山西省最美拥军家庭、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等等。
李来平说,荣誉对他来说,有时觉得很重,有时也觉得应该放开,不应该看得太重。“我已经66岁了,也不知道还能干多久,我觉得自己应该继续干下去。”毕竟,两件事会浪费大量的体力和精力。
幸运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加入收迁烈士遗骸和管理运维红色庭院的志愿者队伍,注入了新活力,目前有15人。
往后的日子,李来平将坚持做好两件事,继续寻找更多烈士遗骸,并把红色庭院办好。
山西晚报记者 宋俊峰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