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动力 向“新”出发
零“碳”动力 向“新”出发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山西省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简称:中车大同公司)建企70周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把制造业振兴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数实融合,取得明显成效。作为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大型铁路机车企业和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链主”企业,中车大同公司围绕“双碳”战略,聚焦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双赛道、双集群”产业发展新格局,持续深耕轨道交通领域研发制造,积极培育新能源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出涵盖氢-电、内燃机车改造、纯电等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新能源机车平台,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混合动力
新能源领域重大跨越
氢能以其绿色、高效、可持续的特点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氢燃料电池作为氢能利用的主要载体,具有能量转换率高、环境污染小、噪音低等优点,在汽车、轨道交通、船舶、航空航天等交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中车大同公司充分发掘氢能优势,于2019年正式启动了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研制工作。
“日前,由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研制的首台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正式上线应用,这标志着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在新能源领域实现重大跨越。”在2021年9月15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样一条新闻引人注目。设计时速80公里,满载氢气可单机连续运行24.5小时,平直道最大牵引载重超过5000吨,相较内燃机车每万吨公里可减少碳排放约80千克……蓝白相间的新能源机车从内蒙古锦白铁路大板东站驶出的那刻,以其坚实的脚印践行着“绿色”“低碳”的誓言。
2023年5月18日,由中车大同公司研制的2000kW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在锦白铁路线上投入运行。它突破了零下30℃的严寒、雨雪、风沙等多重气候阻碍,出色地完成调车、运转等牵引任务,有了自动驾驶、无线传输、智慧运维等智能化提升条件的加持,机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显著提升。
近年来,以700kW功率等级为起点,中车大同公司建立了氢能源机车的研发平台。通过对机车轴式、轴重、功率等调整,形成了轻中型调车机车、重型调车机车及3000kW以上功率级别的干线机车研发平台。不同平台的产品系列,可以满足多场所的多用途作业需求,同时也为较短距离和电气化成本较高的干线铁路运输提供了可选方案。
内燃改造
焕发绿色新生活力
我国铁路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内燃机车,目前还有近万台内燃机车承担运输任务,污染重、耗能高、噪音大,淘汰更新势在必行。铁路行业正在加快推动新能源机车推广应用,力争到2027年实现老旧内燃机车基本淘汰。而中车大同公司则勇当弄潮儿,努力走在提前布局氢能,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的前列。
2023年7月24日,中车大同公司氢动力改造机车作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的系列重大成果之一再次登上《人民日报》。这是目前氢燃料电池装机功率最大的氢动力机车,也是我国首台由内燃机车改造而来的氢动力机车。该机车的成功交付标志着我国氢能应用转化技术再攀高峰,公司具备对已有内燃机车进行“绿色、智能”再造的实力。
氢动力改造机车采用了平台化、模块化设计,性能强劲,能够根据用户需求配置不同的牵引功率。同时,机车具有最大容量270kg的储供氢系统,2小时内即可完成一次加氢,最长可单机连续运行约190小时。除了设置多重保障确保机车运行安全可靠以外,氢动力改造机车清洁环保,排出物只有水,完全实现了碳和污染物的零排放,而且运行静音效果明显,提升了司乘的舒适度。机车的动力配置和能量管理设计综合考虑了客户的运用工况,能够保证氢燃料电池系统在高效区间稳定工作,提高效率的同时延长了电池使用寿命,产品经济效益优势显著。
蓄电池机车
加速驶向技术高地
随着新能源在交通领域的发展,蓄电池逐步成为应用热点,采用纯动力蓄电池方式供电的轨道交通装备更是作为技术高地,备受行业关注。领跑蓄电池机车研发制造这一赛道,成为新能源轨道交通装备先锋者,中车大同公司当仁不让。
2023年,“充电两小时、运营两整天”的410kW蓄电池机车在蒙东地区上新。它是中车大同公司基于客户需求为厂矿企业量身打造,能够在无电区线路上无污染、零排放绿色运行,适应站场长大坡道或其他短距离运输等特殊使用环境,可广泛满足大型矿山和重点水利水电工程(如煤矿、钢厂)等复杂工况地面条件的运输需求。
同年,日均运行时间19小时、日均节省燃油400升的700kW新能源机车已成为了厂区调转作业的主力担当之一。通过充电即能保障运用,该机车彻底实现了“零排放”,年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339.95吨,约等于1200多棵胸径20厘米柳树一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
2024年,实现3秒1度电“超级快充”的中铝物流2000kW大功率纯电新能源机车驶入广西平果市。该机车最大牵引功率2000kW,采用钛酸锂电池作为动力源,搭载1MW高效智能车载受电弓,与地面智能柔性充电弓结合,充满电可牵引4500吨货物运行,能够很好地满足港口、机务段、车辆段等非电气化及电气化不连续的企业进行调车作业需求。此外,机车搭载无线遥控、自动充电等智能控制技术,可实现信息监控,提高智能化水平和运行效率。相比传统内燃调车机车,该纯电机车可有效节约能耗83%以上。
2024年,1750kW纯电新能源机车牵引重罐车上线运行……意味着中车大同公司首个“产品+运营”项目正式启动,进一步彰显出公司新能源机车谱系化建设能力。
近两年的时间里,中车大同公司将多台蓄电池机车送往全国各地,以实际行动响应“双碳”战略号召,以持续的创新发展走出属于“大同机车”的低碳环保之路。
为了将“高性价比”贯穿机车的全寿命周期,中车大同公司研发团队通过标准化、模块化、平台化设计,有效提升了机车核心部件的内部配套率和维保便捷性。同时聚焦客户数字化、节能化、高性价比等需求,中车大同公司进行了个性化定制,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布置机车相应设备,向客户提供系统的新能源轨道交通解决方案,致力于为客户打造出最“合身”的新能源机车。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就是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从氢燃料混合动力到内燃机车改造再到纯电动力,中车大同公司新能源机车平台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谱系化建设逐步完善。在“双碳”战略的号召下,中车大同公司积极围绕绿色、可靠、智能等发展方向,加强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到再制造的全寿命周期可靠性、经济性、安全性研究,深耕新能源轨道交通装备,为全球牵引动力的绿色革新提供着澎湃动力,为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和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贡献力量。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