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加持 迎“新”提档
探访临猗鲜枣数智产业园
科技加持 迎“新”提档
探访临猗鲜枣数智产业园
日前,临猗县第六届鲜枣产业发展推介周活动落下帷幕。活动中,刚建成不久的现代设施鲜枣数智产业园以其创新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活动期间,记者走进临猗县现代设施鲜枣数智产业园,目睹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的加持下,冬枣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数据融合和智能管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为现代设施冬枣产业转型升级赋予了新动能。
数智融合推动管理升级
走进临猗县现代设施鲜枣数智产业园,在巨大玻璃房里,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实现了融合。
临猗县冬枣历史悠久、产业基础雄厚,历经三次产业革命,目前已占据全国25%的冬枣市场,是全国冬枣四大主产区之一。“位于庙上乡南贯底村的临猗现代设施鲜枣数智产业园就处于百亩核心示范区,占地100亩,它围绕临猗冬枣全产业链,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冬枣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数据融合和智能管理,构建大数据应用与服务生态链,全面赋能现代设施冬枣产业转型升级。”临猗县庙上乡乡长樊金星介绍道。
步入产业园大厅,迎面一个巨幅智能显示屏上,动态展示着临猗冬枣产、供、销的各种数据。“这个数智枣业平台显示的内容主要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临猗冬枣产业、冬枣种植、管理和销售情况。通过这个动态显示屏,可以把全县冬枣的基本情况全部展示出来。”产业园一工作人员介绍道。
仔细浏览该显示屏,可以看到,在冬枣产业板块,不但显示有当前冬枣的价格行情、在每个村设置的网格化管理员情况,还有全县冬枣的种植布局、备案主体、标准规范模式,以及创新实施的赋码用码机制等。
产业园大数据合作建设方北京农信通科技有限公司农业特色产业互联网事业部技术总监李伏聪介绍:“我们在每个村设置了25名网格化管理员,他们会定期按照系统下发的任务对果园进行巡检、抽查。同时,我们建立了一套赋码用码机制,对种植主体是否诚信经营、是否使用违禁农药等行为进行监测。如果出现这种行为,我们会进行转码,从绿码到黄码,再到红码。在销售的时候,红码种植户是无法共享公众品牌的。大家都按照统一的标准生产,最终都会出现一个达标合格证的二维码。消费者可以通过扫二维码看到每颗鲜枣从生产端到加工,最后到流通环节的所有记录。”
冬枣种植板块展示了临猗冬枣分布在全县6个乡镇的种植面积、产量柱形图,地坑棚、棉被棚、双膜棚、单膜棚、雨棚分布情况,国家、省、市级冬枣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数据等;冬枣管理板块,以折线图等直观形式展示了冬枣管理方面的标准规范体系、专家人才体系、农资供应体系、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以及产地供应体系等内容。在冬枣销售板块,从一个全国地形图上,可以看到冬枣从临猗出发,像一条抛物线一样销往国内不同的城市,显示在图上就像烟花一样绚烂。此外,还有冬枣出口情况、果品代办员星级评定情况、冬枣销售走势等。
数智应用带动鲜枣提质
在产业园区,除了数智枣业平台,临猗县还探索了“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建设了18座高标准钢架棉被智慧大棚、1座1200平方米玻璃温室大棚,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重构了冬枣生态链和价值链。
走进其中一座高标准钢架棉被智慧大棚,物联网设备、自动卷帘机、诱捕灯、补光灯、智能温控系统等一应俱全,令人不禁感叹现代农业科技在冬枣种植领域的神奇与强大。
庙上乡副乡长杜兆星介绍,智慧大棚采用的是“一大平台”和“五大系统”,以实现对大棚内环境的高效监控和智能调控,为冬枣提供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从而大幅提高冬枣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智慧物联网终端操控平台运用各系统终端设备来收集汇总信息,并通过计算机运算对智能化设备输出指令,完成信息的收集、分析、运用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并从产业分布、园区概况、全维监测等方面,展现冬枣产业信息和物联网实时数据。
“通过数智技术的应用,智能温控、土壤监控、虫情监控、采光控制、水肥一体化系统的运用,智慧大棚可实现对冬枣生长过程环境要素的智能控制,从而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亩均综合节水30%以上,省肥30%—50%,人工成本降低30%左右。同时,通过对生长环境的精准控制,可以促进设施冬枣成熟,有效提升冬枣产品质量,亩增产5%—15%,成果商品率从85%提升至90%,亩均综合效益可提升15%以上。”杜兆星说。
参观完智慧大棚,来自北贯底村的枣农黄随收深有感触。他从事冬枣种植20多年,近年来家里种了26亩冬枣。在他看来,产业园给人的感觉就是“高精尖”,相比自家果园的设备,这里明显更高大上。如果能够好好学习这里的先进技术,将其运用到自家的枣园中,一定可以提升冬枣的产量和品质,增加收益。
科技创新引领未来枣业
作为特色农业,鲜枣种植是否也能朝工厂化方向发展?产业园正在尝试。
步入产业园植物工厂,高精度环境控制设备有序分布,它们是保障植物生长的核心力量。通风系统高效运作,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
“植物工厂是用智能计算机和电子传感系统对植物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使设施内植物的生长发育不受或很少受自然条件制约的省力型生产方式。它是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临猗设施冬枣发展的未来版本。”临猗县林业局局长杨虎介绍道。
在植物工厂隔壁宽敞的育苗室内,展示着冬枣小苗从发芽、砧木培育、嫁接,再到定植成苗的全生命周期生长历程,每个时期的冬枣在自动化喷灌设施、云智慧施肥机等先进设备的助力下,呈现出了另一番充满科技魅力的景象。
前来参观学习的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教师黄浏英说,冬枣种植作为特色产业,如今融入了诸多高科技元素之后,着实颠覆了大家对传统枣业的认知,为枣业产业的未来开拓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就农业本身而言,借助高科技孕育出了众多新品种,使得鲜枣的口感更佳、外观更诱人。从加工这一层面来讲,他们也目睹了众多深加工、精加工、创意加工以及文创加工之后所形成的一系列产品的出现。这些变化不仅彰显了科技在农业产业升级中的巨大推动作用,更预示着未来农业发展将在科技的引领下得到不断的创新和突破。
当前,临猗县正在积极探索新途径,持续推进鲜枣智慧生产基地、周年供应基地、三产融合基地、出口创汇基地建设,着力打造“鲜枣产业4.0版先行典型示范区”,加快推动鲜枣产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我们将聚焦鲜枣产业品质提升与结构调整、全方位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代化经营体系创建、龙头企业与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提质、现代农事服务体系建设、品牌建设与推广体系建设六大工程,持续发掘和培育临猗鲜枣新质生产力,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枣’创未来。”临猗县委常委、庙上乡党委书记段存乾如是说。
本报记者沈佳 本报通讯员范娜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