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碧水净土!鹿城交出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
蓝天碧水净土!鹿城交出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
连续7年全面消除市控以上劣Ⅴ类水质断面和市区建成区黑臭水体、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7.5%、全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排名创5年新高……在昨天召开的2023年鹿城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新闻发布会上,鹿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
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治理擦亮生态底色
近年来,鹿城通过“清三河”“剿劣”等专项行动,找准水质污染关键精准施策,持续打好“碧水澄清战”。2023年,完成36个污水零直排建设项目和4个短板网格片区污水管网提质增效、新建污水管网1.438公里,基本实现市、区污水处理厂进水COD浓度达到180mg/L以上。组建全市首支“污水零直排区”专管员队伍,定期开展全过程巡查评估。
随着众多政策实施落地,鹿城河道水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截至2023年底,鹿城市控以上断面Ⅰ-Ⅲ类达标率85.7%,市控以上劣Ⅴ类水质断面和市区建成区黑臭水体自2016年以后连续七年全面消除,瓯江山根备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其中,丰门河、正岙河整改入选2023年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正面典型案例。
2023年,鹿城还通过对1085家涉VOCs企业废气治理低效设施升级和源头替代,集中开展秸秆禁烧攻坚行动,建立扬尘污染源“一张清单”等措施,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5%,无重污染和严重污染天气;创建精细管控收运体系,实现全区垃圾分类覆盖率、小微危废收集覆盖面等六个100%,获评全国首批垃圾分类教育实践基地。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描绘生态美景
上月底,2024年温州市“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活动在杨府山公园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举行,以此鼓励、引导更多市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市生态环境局鹿城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以杨府山公园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为载体,开放了鸟类探究之旅、昆虫发现之旅和植物解密之旅3条研学线路10处研学打卡点,通过近距离观察了解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栖息环境,从而进一步增强“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生态保护理念。
鹿城还联合开发并推广“温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行动”小程序,为市民沉浸式体验生态研学提供精准“导航”。活动开展以来,深受市民尤其是在校师生欢迎。
鹿城率全市之先验收通过主城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目前已完成生态系统类型以及陆生高等植物、鸟类、两栖爬行动物等类群本底调查,并于本月启动了内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内陆浮游生物等类群本底调查。
市生态环境局鹿城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山海协作,全力打造“1+X”生物多样性研学飞地项目,多节点打造生物多样性友好体验带,形成“中心集聚、全城联动、山海协作”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展示体系。
高标准推进生态创建,打造全域生态
加快新能源建设,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之一。去年,鹿城进一步推广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全区累计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6.02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达到380.5万平方米。编制《鹿城区碳达峰总体行动方案》,明确全区碳达峰目标任务和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制定,构建鹿城区“6+1”重点领域达峰体系;创建省级低零碳街道、村(社)试点11个,省级标杆项目1个,打造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市级绿色低碳工厂、8家区级绿色低碳工厂。其中,大南街道获评全省首批低碳街道赛马评估A等,入选省级首批环境健康友好试点。
在全面巩固无废创建成果上,构建“1+5+5+16+28”无废生活体系,形成绿色低碳生活共享的“无废生活”精品体验带,全国首创“无废会员日”,试点打造全省首个限塑马路菜场,整体禁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袋,每日可减少“白色垃圾”1吨,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无废鹿城样板。(陈恩欣)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