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绵延 灵韵海会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综合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清凉避暑,自驾房车到山西沁河峡谷一游是不错的选择。太行山南麓的樊山脚下,深藏着一座唐王赐匾、宋帝题额、传承千年的古刹,也是一座兴盛绵延五百年的书院——海会书院。
  海会书院位于太行山深处,地处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大桥村。山势纵横交错,山间绿水环绕,是一处极佳的康养之地。相传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晋佛学大师释道安初创寺院,留下“白兔衔经”的古老传说。唐末,四川高僧顺慜禅师杖锡东游,赞叹这里山水地势“九龙聚首,五源汇合”,毅然留下重整佛寺。唐昭宗李晔赐额“龙泉禅院”,北宋太宗赵光义又敕赐“海会寺”。
  “古寺埋云树,遥瞻塔影微。”锁在深山无人问,一朝题名天下知。金元时期的海会寺,已成为三晋名胜,游人络绎纷至,题诗咏赋,刻石留壁,处处可见。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曲水流觞,古柏苍翠,古建丛集,小桥流水,是太行山深处的一颗璀璨明珠。
  海会书院的唐明双塔相依对峙,一座建于唐末,六角十级,高20余米,造型古朴,工艺精致。一座建于明代,八角十三层,高约57米,装饰琉璃佛像和花纹图案,第十层向外支出一圈琉璃悬阁,游人可凭栏远眺太行美景。此塔是中国楼阁式塔中佳例,被古建专家誉为“国之瑰宝”。
  这里,书院与寺院相依,佛学与儒学相伴。既是超脱世俗欲望的禅修殿堂,更是凝聚华夏国学智慧的文化沃土。引无数学子士大夫纷纷而来,成为文人仕子的摇篮,明清两代海会书院,进士举人层出不穷。成为“士大夫游者乐之”处所,如古碑所题,真乃“人天集福之所也”。
  时至明清,晋商崛起,寺院周边繁荣如邮馆驿站,“宦辙游客趾踵互触”。交通商贸的繁荣促进了寺院的发展,吸引了不少的商旅、官宦到此驻足观瞻,寻幽览胜,进行文化交流。这里逐渐成为高士聚首,潜心研学的文化圣地,书院由此发展而来。
  海会书院创建于明代早期,辉煌在明清交际。据史料记载,宋金以来,阳城县先后考中进士123名,从海会书院走出的就有68位,占阳城县进士的半数之多,其中不乏部院阁老、仕宦名流,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光、张慎言曾在这里读书讲学,这里走出了两位大学士,四位尚书,68位进士,几百名举人和秀才。使之成为享誉三晋的知名书院。
  这里优美的环境,厚重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宏伟的建筑,共同营造了海会书院独特的魅力景观。漫步其中,唐明双塔巍峨耸峙,千年古寺森严壮丽,小桥流水绿树成荫,书院的名人诗文手迹,碑刻林立,不禁让人惊叹历史的悠久与岁月的沉积。
  海会书院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成为“晋城市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山西省第一批廉洁文化阵地”。在这里,国学文化、佛学文化、书院文化和廉政文化多元融合。如今伴随着文旅业的发展,海会书院开启了“以文促旅,以旅兴文,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2024年,海会书院新增了沉浸式国学礼仪体验,游客可以穿汉服、拜孔子、敬师茶、朱砂开智,体验情景穿越表演《梦回书院》等活动,以国学经典启智慧,让先贤榜样树楷模,使沉寂的历史活起来,优秀的精神传下去。

陈建设

(责编:李琳、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