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入户·万家博物”,晋中信息学院学生深入武乡县开展乡村振兴
“艺术入户·万家博物”,晋中信息学院学生深入武乡县开展乡村振兴
2024年7月7日-13日,晋中信息学院毣谷书院与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共同组建以“艺术入户·万家博物”为基点的“万画千村”艺术振兴乡村实践团,把“融合农文旅”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在武乡县全域展开以“艺术+文旅+数字”的乡村振兴实践行动。
“传承+艺术”用故事诠释振兴新途径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积极融合书院领导力“故事力”,将“故事力思维”带入实践振兴过程中,“剪纸”是一项具有艺术与传承性的民间技艺,将所期盼的美好愿景与生活期望寄托在剪纸中。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邀请到剪纸非遗传承人张俊红老师进行指导,引导实践团学子及乡村居民用“剪纸手法”传承艺术技艺。同时,实践团学子依托乡村阵地,设计搭建“故·事-剪纸长廊”,通过作品展览、故事讲解、技艺分享等环节为乡村居民建构一条充满故事感的乡村艺术长廊,用“艺术之美”与“传承之韵”诠释振兴新途径。
“书香+文旅”用场域构建振兴新区块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实践的过程中,实践团学子积极依托村落阵地,与武乡县五村“前沟之恋”积极联动,通过“一脚泥巴书屋”的阵地改造与建设,将所收集的书籍与文旅照片进行捐赠与展示。通过在书屋内设计搭建“毣谷书院·太行书屋”将高校书院文化根植乡村阵地,引领乡村振兴实践的新篇章。
同时,实践团学子将文旅艺术植入书屋搭建过程中,将实践过程中所收集与拍摄的胶卷照片进行冲洗与展览,在“毣谷书院·太行书屋”中打造具有“书香+文旅”的融合文旅景点供乡村居民及旅行者进行打卡与阅读。实践团学子通过实践与创新,搭建了以场域空间为依托的乡村文旅振兴的新区块,用创新的阵地搭建方式,促进乡村文旅艺术的振兴与传播。
“发声+数字”用技术创新振兴新领域
实践团在组队阶段,就充分思考了对于乡村振兴方面的创新“点子”,基于晋中信息学院的“四位一体双院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与毣谷书院的“故事力”领导力,以“书院+学院”的特色融合进行组合,勇于创建新的发声方式与融合领域。
基于毣谷书院名誉院长张国田老师的牵头以及”软件工程专业“学子的Demo搭建进行项目预设,设计推出以“艺术+文旅+数字”的乡村振兴数字化小程序“万画千村”。
在Demo试用后,实践团在武乡县展开“艺术入户·万家博物”的最终项目——“万画千村”,通过搭建“区块链接”与“页面UI”以及“索引通道”将武乡县艺术作品与小程序进行“一一对应”,以“作品介绍”、“作者简介”、“位置引导”、“画作预览”等9项功能作为程序基本功能,切实将“艺术+文旅+数字”的乡村振兴新领域进行设计展开,同时该小程序现已投入试运营阶段,体验版“万画千村”小程序体验二维码可通过联系晋中信息学院进行使用权限授予体验。
在该项目过程中,实践团学子用“发声新阵地”与“数字化技术”打造了具有独特艺术文化与乡土气息的“接地气”小程序,用最“技术”的方式,创新乡村振兴新领域。
为期七天的实践,实践团通过“实践+融合+创新”的项目设计,构建“艺术播种主题”、“艺术纪录主题”、“艺术实践主题”、“艺术升华主题”、“艺术展览主题”五主题,同时以“数字化、故事化、美育化、艺术化、新锐化”的“五化”主线,以“新渠道、新实践、新篇章、新传承、新阵地”的五新为内涵,结合数字化经济乡村振兴与文旅艺术为主要路径,搭建具有艺术文化氛围、文旅宣传振兴、数字技术创新的新型乡村振兴促进方式。
王嘉旭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