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家”——一位大学教师笔下的家文化

惜时如金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古语有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道出了时间的珍贵,时间如流水,一旦流逝,便难以追回。我们常以为来日方长,却不知岁月匆匆。生命短暂,时间易逝,唯有珍惜当下,方能不负韶华。
  孔子在川上观水,不禁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庄子也在《知北游》中指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用骏马掠过门缝来比喻人生须臾,告诫人们要珍惜光阴。东晋陶渊明《杂诗》曰“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提醒人们要趁着年轻,砥砺前进。《颜氏家训》强调“光阴可惜,譬诸逝水”,亦以流水为喻道出了时间的真谛,时间就像奔腾不息的河水,一去不返。北宋岳飞在《满江红》中直呼“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劝诫人们不要虚度年华,否则只能无奈悲切了。朱熹《偶成》亦云“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警示世人时间不等人,不觉得就变老了,老了再想学习,怕是悔之晚矣。
  作为一部流传很广的儿童启蒙书,《增广贤文》多次提到珍惜时间,把握当下。“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强调青春一去不复返,枯木尚能在春天重获生机,而人的青春却永不再来,以此来告诫人们时光珍贵而短暂,必须珍惜当下。“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用生动的比喻道出了时间的飞逝,箭离弦便一去不返,正如我们度过的每一刻都成为了过去;织布机的梭子来回穿梭,好像日升月落的昼夜更替永不停歇。“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这句话写满了遗憾,少年总觉得来日方长,殊不知岁月如流转眼青丝变成白发。
  千百年来,这些穿越时空的诗词不断叩击着世人的心灵,提醒着我们光阴似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唯有珍惜时间,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书写无限的价值。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修身齐家的前提是自律,是惜时,今日事今日毕,不浑浑噩噩。《朱子家训》开篇提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虽然只有短短28个字,却构建起了完整的日常时间管理体系。“黎明即起”与“既昏便息”形成了严谨的作息规律,体现出古人对时间的高度珍视。明代庞尚鹏《庞氏家训》也指出“观人家起卧之早晚,而知其兴衰”,因此,他要求子孙不论男女必须天未明而起,一更之后才能休息,“无得苟安放逸,终受饥寒”。
  时不我待,时间就是生命,抛弃时间就是抛弃生命。战国苏秦读书时,不惜用锥子刺大腿来提神;汉朝的孙敬为了防止学习时打盹,用绳子系住头发悬于房梁之上。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固然过于极端,但却说明二人对学习时间的极度珍惜。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亮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读苦学。囊萤映雪、凿壁求光的故事折射的是艰苦条件下仍充分利用时间上进的精神。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做有意义的事,首先要有惜时的观念。倘若沉溺虚度,岁月更觉在加速流逝。
  古人根据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这些节气不仅指导耕种,更成为家庭生活的自然节拍。《齐民要术》强调“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种顺应天时的智慧,慢慢演变成《曾国藩家书》里“晨兴、午作、暮省、夜读”的生活规范。东汉董遇提出了著名“三余”读书法,即利用冬岁之余、夜日之余、阴雨之余来读书。冬岁、夜日、阴雨之时皆是农事暂歇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些零碎闲散的时间来充实自己。《庞氏家训》也按照节气安排家族活动,如“春分祭祖,秋收课读”。这种将自然时序与人伦秩序相结合的做法,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时间观。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传统时期惜时的故事、家训,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珍惜时光的重要性,提醒着我们在有限生命中锚定人生的坐标,实现自身的价值。

郭心钢

(责编: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