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上舞台精品,让太让太行精神永放光芒行精神永放光芒

山西省歌舞剧院原创民族歌剧《太行颂》主创访谈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8月14日,山西省歌舞剧院原创民族歌剧《太行颂》已进入合乐阶段,为23日在太原市工人文化宫的首演做着最后的演练。
  《太行颂》是集山西省歌舞剧院全院力量创排的一部原创民族歌剧作品,从编剧到导演、从词曲作者到声乐指导、从舞美灯光到所有演员,由一百多人组成的创作团队和演出队伍全部采用本土优秀人才。该剧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抗战精神而创作的一部史诗性民族歌剧作品,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西抗日根据地军民同心筑起铜墙铁壁、挺起民族脊梁的革命故事。
  在山西省歌舞剧院黄河剧场,山西晚报·山河+记者看到了《太行颂》的创排现场,演职人员们正全情投入、情真意切地演绎这部既让人激情澎湃,又令人泪流满面的作品。当剧中的母亲送家中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时,当女主人公手捧牺牲丈夫的遗物时,当太行儿女前赴后继奔赴战场时,观众能从这部剧中感受到光耀千秋的抗战精神。
  在热火朝天的创排现场,《太行颂》的全体演职人员用他们赤诚的表演和高昂的歌声表达出共同的心声:拿出坚韧奋斗的精神,全力打造舞台精品,为观众奉上一部好剧的同时让“太行精神”薪火相传。
  
A 排出一部艺术精品——编剧与导演的共同心愿
  如何让在抗日战争期间孕育形成的“太行精神”在当代剧场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是《太行颂》编剧之一、总导演刘波长久以来的思考。从事文艺工作以来,刘波陆续创作过很多讴歌山西优秀历史文化的作品,身为左权人的他也曾想过创排一部反映“太行山”主题的剧目。他说:“回顾自己懵懂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深厚的情感和在这里度过的记忆不断提醒我,太行山的褶皱里封存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生命记忆,该如何让太行山不再只是地理名词?”
  情浓,却迟迟难以动笔,这个题材,刘波想了十几年。随着“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日子越来越近,刘波将创作目光聚集在武乡,这里“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村村住过八路军、户户出过子弟兵”,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也孕育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回归创作初心,当越来越多的人物浮现,这些实实在在的普通人,让刘波意识到“太行精神”绝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可感的有温度的生命历程。于是,在第二编剧徐婷婷的协助下,他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将蓄积于胸十几年的太行情怀写成了《太行颂》。
  刘波创作的《太行颂》剧本取材于太行山革命老区武乡的真实历史事件与人物原型,充分展现了“太行精神”在山西这片红色土地上经久不衰、不断焕发出的新活力。“我希望歌剧《太行颂》能承载着这样的精神,成为一部讴歌主旋律的艺术精品。”
  和刘波有着相同心愿的是导演侯建军:“创作民族歌剧《太行颂》是弘扬‘太行精神’、传承红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体现。基于此,我们以歌剧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抗日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把它打造成一部优秀的舞台剧目。”
  据侯建军介绍,歌剧《太行颂》将通过逃婚、参军、新生、支前、离别、送行等场次围绕不同矛盾构建戏剧冲突,艺术化地诠释在封建压迫与民族危亡的双重绝境中,广大太行儿女民族解放意识和自我解放意识的双重觉醒。全剧强调叙事性、音乐性、歌唱性与戏剧性相统一,通过女主人公李子清的成长经历,以及每一幕结尾时雕塑造型的舞台展示,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这部剧的演员们较为年轻,我要求他们看老电影并不断给他们讲解,让他们尽量贴近革命前辈的真实生活。通过排练,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今天的年轻人需要这样的作品,他们要知道来时路,铭刻在丰碑上的精神不能忘。”侯建军说,“歌剧本身以唱为主,省歌的演员们具备这样的实力,他们的舞台把控力、表现力也特别强。《太行颂》本身是很写实的,通过唱不仅能还原战火纷飞年代下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也能让观众深刻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全剧将以艺术的手法弘扬‘太行精神’、抒发人民情怀、唱响军爱民、民拥军的主旋律。”
  
B 唱出一台优秀歌剧——曲作者与声乐指导的共同目标
  既然是一部歌剧,整个剧目就离不开词曲创作。《太行颂》的多段曲目歌词由编剧刘波亲自写就,而作曲的任务再一次落在省歌签约曲作者、我省著名作曲家张伟身上。
  作为获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三把锁》的曲作者,张伟此次为《太行颂》创作,紧扣剧目呈现需要的整体艺术表达,强调歌剧的“歌”在剧的叙事完整的前提下,注重可听性和大众性,他非常希望观众在看完剧后,能哼着这部歌剧的主旋律走出剧场。
  “《太行颂》的音乐将偏向现代流行化、音乐剧化的旋律,坚持以太行山地区晋中、晋东南、太岳地区民歌的‘风’为旋律产生的根源,以我们剧院民族乐团的伴奏作为民族性的重要音响依托,追求一种浪漫主义的风格。《一朵太行花》的主题音乐反复在剧目中出现,紧扣‘太行花’这一戏剧象征主体来阐述乐思。”张伟说,“剧中的民歌旋律大多来自山西民歌,女主角李子清的旋律动机来源于晋中武乡左权地区的《樱桃好吃树难栽》,男主角郝江海的来自于沁源民歌《卖樱桃》。”
  据张伟介绍,《太行颂》还有不同于其他歌剧的一点,就是首次加入了幕间合唱,以略有“小雅”追求的“圣咏”般声响的合唱队的形式,表现对“太行精神”和太行山区人民牺牲精神的赞颂与升华,“以期达到一种对‘太行精神’颂的艺术追求和目标,尽力去做到‘风雅颂’的合理配比和互不偏废”。
  此次能将张伟的音乐创作完美呈现在舞台上的仍然是山西省歌舞剧院的著名声乐指导、一级演员刘亚男,两人此前在《三把锁》中就有过默契合作。
  “声乐指导的责任就是先理解剧本与曲目,对这些进行自己的二度创作,然后结合声乐演员对剧目的理解,对他们的唱法、唱腔和表演进行贴合剧目的指导。”极富声乐指导经验的刘亚男会认真对待每一个演出细节,“比如女主角李子清因受伤女扮男装的身份被发现后有一大段唱,第一稿的旋律偏向于音乐剧,但编剧觉得这里应该有个小高潮,音乐就改了板腔体,但我觉得李子清刚因受伤大量失血,是虚弱的,太慷慨激昂的演唱与剧情不适配,便舍弃板腔体,又改了一稿较温和的,可是排练时导演又觉得比较平。这是一段核心唱段,那我们就再改,改成既有板腔体,也有大段的抒情,最后的定稿已经和第一稿完全不一样了。”
  在歌剧的创排过程中,唱腔修改是常态,因为编剧、导演、作曲、声乐指导以及演员对剧本都有自己的理解,大家在“争论、博弈、碰撞、妥协”中寻求审美观和艺术观的最大公约数。整场《太行颂》排下来,有的唱段可能就删去了,有的唱段不合适,就得现场写词作曲。“在前两个月的排练中,因为词曲修改需要给演员出新的歌页,我们把单位的打印纸都用完了,打印机的墨也没了……”在刘亚男带笑的讲述中,记者看到的是《太行颂》主创团队的严谨与执着,他们为了这部剧的完美呈现,不放过每一个音符。
  在反复增删中,《太行颂》目前共有大大小小50多段曲目,每个主要角色都有自己的核心咏叹调唱段,还有大量的宣咏调、宣叙调、二重唱、三重唱,以及合唱的段落,做到了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唱出一台优秀的歌剧作品,是张伟和刘亚男的共同目标。
  
C 演出一个优秀剧目——全体演员的共同期盼
  一部歌剧离不开优秀声乐演员的演绎,《太行颂》此次便集结了在《三把锁》中有着优异表现的山西省歌舞剧院青年歌唱家高旭丽、乔佳、范一笑。
  “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这是‘太行精神’的内涵阐释。排这部剧时我们演员也是在用这种精神在排练,前辈们的坚毅坚忍、流血牺牲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我们只有把剧演好了、唱好了,才能呈现出太行根据地的广大军民铸就伟大‘太行精神’的辉煌篇章。”说这番话时,饰演女主人公李子清的高旭丽情绪高昂。
  接到李子清这个角色,高旭丽研读剧本的同时下乡实地采风,进一步了解了原型人物之一“当代花木兰”王九焕的革命故事。“一股革命豪情顿时涌上心头,我能做的就是尽全力演好这个角色。”为了诠释好李子清,高旭丽全情投入,在演逃婚摔倒的一出戏时,因为没有技巧,摔了多少次数不清了,只记得自己浑身是淤青,摔倒后还得马上起来演唱。
  “我理解的李子清就是太行儿女中的一员,我想用朴实真诚的表演来呈现李子清坚强勇敢先进的人物特点。”高旭丽如是说。
  和高旭丽有着同样表演欲望、剧中人物郝江海的饰演者乔佳感叹道:“郝江海看着女扮男装的李子清在夜幕下对着星星敬礼的那场戏,对我来说印象深刻。那场戏是两人坚定革命立场,抒发共同革命理想的一场戏,让我深刻感受在太行山的艰苦岁月里,革命战士凭着内心不变的坚守和纯粹的信念,铸成了钢铁般的精神和意志。这对我触动很大。”
  去武乡采风期间,乔佳与主演团队一起去了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总司令部王家峪、砖壁旧址等地,他认识到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郝江海一样的、怀抱崇高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成为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救亡图存的中流砥柱。“整个武乡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我们能有今天的生活真是太来之不易了,能演郝江海这个人物是我的荣幸。我演这个角色时要求自己棱角要多一点,要演出他对革命从懵懂到成熟的各个阶段。我们不能忘却先辈的牺牲,我将始终保持着那份赤子之心,努力演绎出这位革命先辈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乔佳深情地说道。
  在歌剧《太行颂》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张大娘,她是郝江海的母亲、李子清的婆婆,其原型是抗战期间连送三个儿子参军、武乡县的英雄母亲李改花。
  “李改花的丈夫和三个儿子先后牺牲在抗日战场上,根据她的事迹塑造的张大娘这一人物太悲壮,也太让人钦佩了。当时的武乡,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最后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送去缝军装;而张大娘是最后亲骨肉,送儿上战场……”饰演张大娘的青年演员范一笑说到这里不禁流下了热泪。
  张大娘这个角色要演到60多岁,对于年轻的范一笑来说时间跨度很大,要演好就要下狠功夫。“当张大娘手捧小儿子的遗物时,情绪是非常悲痛的,整个人恍恍惚惚的,但这里我有大段的咏叹要唱,还要把控住。所以我在表演时会略微控制气息,然后用悲伤且坚韧的情绪去演唱。”范一笑仔细揣摩角色情感,用心去塑造了张大娘这位英雄母亲的形象。
  “放飞希望向远方,滚滚热流不停息,巍巍太行颂英雄,松涛回荡八百里……”随着记者的采访,正在进行合乐排练的《太行颂》也进入了尾声唱段。舞台下,编剧、导演正攥着剧本低声交流,省歌民乐团还在绷紧神经演奏着;舞台上,全体演员额角沁着汗珠,声音如利刃辟开空气,让太行颂歌在剧场里回荡……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歌剧《太行颂》的演员们正拧成一股绳,坚定信念,努力排练,只为在时光荏苒中,让“太行精神”永放光芒。
  我们期待《太行颂》23日在太原市工人文化宫那荡气回肠的“太行回响”!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白洁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