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无声

——评张学聪山水画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张学聪画作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在晋陕峡谷间蜿蜒奔腾,以雄浑之姿滋养着两岸的黄土地,续写着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黄河文化,也哺育了一代代执着于艺术探索的丹青赤子。画家张学聪的艺术创作便根植于这样一个悠远而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中,他在传统文化、地域基因与当代创作中寻找切入点,用自身的话语方式构成了个性化的山水画意境。
  “心怀日月,气感山河”的磊落胸怀,笔迹自然不俗。张学聪扎根三晋大地,以笔墨为犁,深耕于雪景黄土与冰雪黄河意象的实践与探索,作品具有浓郁的三晋文化符号表征。他以故土为创作母题,将黄河母亲的“宽厚无私”与落雪无声的“奉献精神”融入笔墨,一扫传统雪景的寒冷之感,赋予画面“冬暖雪不寒”的诗意与温度。皑皑白雪覆盖的黄土沟壑,苍茫凝重;冰凌层叠的黄河涛浪,奔涌无声。张学聪总是能够从山川气象中去发现一些很好的细节与生动的形象,无论是山川峡谷、崖壁岩石、高原沟峁还是奇境峰峦,再予以诗意化的处理,物象表现或取或舍、或剪或裁、或提纯或删除、或以少胜多,从而用艺术本体彰显“黄河精神”。
  其作品远观浑然一体苍茫滋润,近审则皴染离合,层次分明,太行山伟岸的山脉、黄河磅礴的气息和迷蒙的雪山这些自然与文化的印痕不断地从他作品中透现出来,同时张学聪带领河曲画院的书画家们以“外师造化”“走万里路”“搜尽奇峰”的实践理念,立足河曲独特的地理地貌与文化底蕴,挖掘黄河文化、边塞文化的精神内核,形成了“接地气、染灵气”的创作特色。书画家们亦以多元视角诠释着这片土地的风骨与神韵。或挥毫泼墨,展现黄河的奔腾不息;或工笔细描,刻画黄土高原的沧桑厚重。风格各异而精神相通,共同构成了一幅饱含地域特色与时代气息的艺术长卷,成绩斐然。
  毋庸置疑,有灵魂的人格才会铸就有灵魂的作品。张学聪选择河曲的地貌作为创作蓝本,用以情写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注入哲思的隐喻、情感的意象和文化的象征。其作品中打动人心的,不仅仅是他开拓出的具有三晋艺术风格的山水画造境方式,更是人格力量在作品中显现出来的那种强烈的真情流露,对山西这片热土深深的眷恋。

殷卫东

相关链接

  张学聪,1958年生于山西河曲。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山西省山水画艺委会副会长。多年来,张学聪致力于黄土高原、黄河雪景的探索与实践。他的作品先后入选中国美协等单位主办的全国性展览60余次。2014年获评“全国30位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山水画家”。出版有《大河无声——张学聪山水画集》《中国高等美术院校范本·张学聪山水画精品选集》《“苦行探道”贾又福工作室山水画全国巡展系列画集·张学聪卷》等多部画集。

(责编:刘_洋、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