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雅致的消暑“凉方”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炎炎夏日,汗如雨下,心躁难耐。古人怎么消暑呢?
  首先,古人冰镇自有妙法,曹丕的《与朝歌令吴质书》里最早写到“沉李浮瓜”:“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意思就是夏天来了将水果用冰水浸泡后食用,以祛热生凉。聪明的古人还会自己制冰,《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硝石制冰”的妙招,就是利用硝石溶于水时吸热降温的原理造冰,改善了用冰难的问题。
  其次是穿着。古人夏天轻衫凉笠,也不想穿长衣长袖,“轻衫”才是他们真正的夏日着装。《桃花扇》中有写道:“流光箭紧,正柳林蝉噪,荷沼香喷,轻衫凉笠。”轻衫凉笠,可避暑热。“轻”就是薄,到底有多薄呢?白居易在《晚夏闲居》中说“蕉纱暑服轻”,这“蕉纱”就是用蕉麻纤维织成的透气纱布,通体漏风,极其凉快。还有纱衣,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里的“薄汗轻衣透”;又如葛衣,杜甫《端午日赐衣》里的“细葛含风软”,道出了葛布轻如蝉翼的特点。古人也有“短袖”,还有“吊带”装呢,看莫高窟中的初唐壁画,就有半臂的短衫或者宽肩带衣。“凉笠”就是古人的遮阳帽。宋代凉帽最为出名的是“苏公笠”,相传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发明的凉帽,“笠周围缀以绸帛,以遮风日”,凉爽惬意。
  在夏季,古人喜欢睡凉榻和凉席。陆游诗曰:“堂中无长物,独置湘竹床。”“湘竹床”就是一种凉榻。古代有一种特别的席子,用猪毛做成,叫壬癸席,避暑效果上佳。《河东备录》中说:“取猪毛刷净,命工织以为席,滑而且凉,号曰壬癸席。”古代还有一种神奇的帛,叫澄水帛,酷暑之时,蘸水悬挂室内,立刻满屋清凉。扇子在夏季也是避暑利器。古人流行使用芭蕉扇,或曰葵扇,自东晋开始流行。
  古人在夏天还有避暑地,在那里以锦结为凉棚,放置坐具,作为“避暑会”。暑天,古人还喜欢设置“临水宴”,临水饮酒,清凉惬意,无日不尽欢。
  和凉棚、临水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水殿”。“水殿风来”一词出自苏轼的《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描述了女子在清凉水殿中吹风纳凉的场景。
  古人消暑的雅致“凉方”,真是绝妙的纳凉智慧,更有生活的雅致品位。

□周桂芳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