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潮玩的穿越共鸣
千年潮玩的穿越共鸣
当现代潮玩因价格“涨超黄金”又“闪崩”的剧情刷屏时,千年前的时空里或许正传来一声会心的笑。毕竟,这样的潮玩“过山车”,早在北宋汴京的七夕夜市就被“磨喝乐”演绎过;而这个从佛经走来的玩偶,更在宋金两代玩起了风格迥异的“变装秀”,藏着跨越千年的收藏执念。
“磨喝乐”的名字本就带着异域基因,它在古籍中被写作摩喉罗、魔合乐,古人早已点明其源头——“本佛经云摩喉罗,俗讹呼为磨喝乐”。唐代时,它完成了从宗教器物到民俗玩物的蜕变:中元节寺庙会陈列“漆之如摩喉罗”的造像,七夕节蜡制的“摩喉罗”更成了求子祈福的“化生”玩偶,在节庆中扎下根来。
至北宋,磨喝乐已成为汴梁夜市的“顶流”。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记下,七夕前几日,潘楼街、马行街的瓦子里挤满抢购人群,孩童们甚至手持新荷叶模仿其造型。这个头戴“短檐珠子帽”、身披“小缕金衣”,执莲花或荷叶的憨态童子,既有“雕木彩装栏座”“红纱碧笼”的精致包装,也有“一对直数千钱”的收藏溢价,活脱脱北宋版“潮玩天花板”。
北宋的磨喝乐浑身透着宋式美学的淡雅含蓄,而到了金代,它却换上了一身浓烈“新装”。河北、山东出土的实物证实,金代磨喝乐独爱“红绿彩”装饰,大红大绿的色彩碰撞带着游牧民族的豪放气息,与宋代风格截然不同。金泰和年间(1202年)墓葬中的实物更明确:这是金代“潮流新品”,并非宋代遗产,让磨喝乐在时代更迭中完成了风格转身。
从北宋到金代,磨喝乐的“产品线”不断升级:材质从泥土、木雕扩展到金、玉石、象牙,价格因材质拉开梯度;使用场景从七夕乞巧拓展到元宵佳节等节日,还成了好友互赠的吉祥物,活脱脱古代潮玩的“破圈之路”。而节日前后价格的起伏规律——稀缺时千金难求,热度退去后价格下滑,则与现代玩偶“暴涨暴跌”的剧情奇妙重合。
从西域佛经里的符号到北宋夜市的“国民萌娃”,再到金代浓彩的“变装款”,磨喝乐藏着文化交融的印记,更见证了千年未变的收藏热情。当现代人为潮玩涨跌惊叹时,或许正是这份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让古今“顶流”们有了跨越时空的共鸣——原来,无论雕梁画栋的汴京,还是霓虹闪烁的今天,人们追逐热爱的模样,从来都如此相似。
□韩月彤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