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完整呈现两千年秦文明起源、发展、壮大、衰亡的史诗,《大秦长歌》节选——
张仪与公孙衍的斗争
一部完整呈现两千年秦文明起源、发展、壮大、衰亡的史诗,《大秦长歌》节选——
张仪与公孙衍的斗争
《大秦长歌》 祁新龙著 上海三联出版社
本书分为《新生》《蓄势》《聚变》三部。作者以考古发掘为依据,结合《史记》《尚书》《左传》《帝王世纪》《竹书纪年》《逸周书》《清华简》《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史记正义》等文献为基本史料,运用“二重论证”法,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性语言完整讲述秦族自上古氏族部落诞生,一步步壮大,成为西部诸侯,称霸西戎,又推行变法,合纵连横,逐渐向东蚕食,建立首个统一王朝,并在统一全国后速亡的历程,试图弥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秦人缺环的部分。
本书是一部完整呈现两千年秦文明起源、发展、壮大、衰亡的史诗。
张仪终于在秦国落脚,并得到了客卿的身份。这时候,一路帮助他到秦国的人才告诉了他真相。原来这一切都是苏秦在背后运作,而激励他到秦国发展,也在苏秦的计划之中。
恍然大悟的张仪,明白了苏秦的良苦用心,也对苏秦的才学佩服——毕竟苏秦智激自己的做法,就是他们从鬼谷子那里学来的计谋,他在不知不觉中掉入苏秦布置的计划里面。惭愧之余,张仪对资助他的人表态:有他张仪在秦国一日,秦国就一日不会与赵国为敌。这是他报答苏秦的方式,请转告苏秦。
此后,张仪开始出入秦宫。秦惠文王对他的“思想”很好奇,总喜欢听他分析天下大势,决策秦国未来国运。而随着张仪频频与秦惠文王交流,张仪的一些思想也逐渐被秦惠文王接受--这些思想可能苏秦之前也表露过,只是苏秦进言的时机不成熟。
秦国朝堂变得微妙起来,这种微妙主要源于张仪和公孙衍。显然,这一时期张仪不断受宠。而这一结果反过来让公孙衍非常尴尬,毕竟他才是秦国的大良造。在张仪未入宫前,他除了掌管军政之外,也参与一些国家政务。而随着张仪不断受到重用,秦惠文王对他的召见逐渐减少,对他的咨询也逐渐减少。公孙衍是何等人物,他马上意识到症结所在。只是此时,张仪是秦惠文王眼前的红人,他不能说一些张仪坏话。诋毁别人,就是在降低自己身价,反而会引起秦惠文王的反感。
公孙衍选择了观望,但越是观望越失望,秦惠文王对张仪越来越器重。在公孙衍看来,不久的将来,秦惠文王定会让张仪出任国相,甚至可能会挤对自己,迫使自己离开秦国。
公孙衍的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从张仪来秦的气势看,他不可能只满足于做一个客卿。更要命的是,公孙衍也有自己的秘密,或者叫把柄。公孙衍甚至从张仪的傲慢态度中判断,他的秘密已被张仪窥探。
原来,魏国割让河西后,魏惠王为了缓解秦魏关系,曾遣人拿着重金贿赂公孙衍。收了魏国贿赂的公孙衍,也给秦惠文王建议,停止攻魏。要命的是,秦惠文王采纳了公孙衍的建议。张仪入秦时,秦、魏两国正享受和平成果。而张仪非池中之物,只要他愿意调查,公孙衍这点“秘密”就会被调查清楚。当然,可能秦惠文王也发现了这件事,但高明的秦惠文王选择了装作毫不知情。
张仪要上位,就得利用这件事,以达到驱赶竞争对手目的。这也在预料中,毕竟张仪与公孙衍并没有太深厚的交情。况且人在官场,哪有什么真正朋友,能让人心安、地位稳固的只有利益。对张仪而言,公孙衍在,他就不能顺利进入秦国高层。
有一次,与秦惠文王一起谈论天下大势时,张仪就指出,魏国目前四面受敌,正是秦国攻魏的最佳时机。张仪还旁敲侧击地表示,公孙衍作为秦国大良造,当处处以秦国的利益为先。眼下公孙衍为了一点私利,鼓动秦惠文王停止攻魏。公孙衍的这种做法往小了说是损公肥私,往大了说简直是误国误民。
张仪还指出,魏国目前受挫,就要趁机削弱其实力,让魏国再无翻身之日。否则一旦魏国缓过气来,秦魏之间免不了要发生大战。秦惠文王最终被张仪说服,决意重用张仪。
吊诡的是,为了上位,张仪在一次朝会上,向秦国高层挑明公孙衍与魏国的交往,让公孙衍没有了退路。按说即便要用公孙衍作“跳板”,也不该如此,这是官场之大忌。但史料就是这么记载的。而这也意味着,张仪与公孙衍两人的对决白热化。可能当时大家都清楚这件事,但将其在大庭广众下暴露出来,也唯有张仪敢这么做。令公孙衍不安的是,张仪在朝廷之上与他公然辩驳,而秦惠文王对此不予置否。
身处逆境时,需观察某些事背后释放的信号,才能为人生的选择提供“参考”。公孙衍显然看到了整个事件“背后”的“意图”,只是他还不甘心。他还要继续观察,试图反击。
而张仪除了排挤公孙衍,也在试图得到秦国高层的认可。当时秦国推行商鞅变法,一切的爵位都与战功捆绑。只要在战争中立下功劳,就能得到爵位。因此,张仪主动要求攻打魏国蒲阳(今山西省临汾市隰县)。秦惠文王大概也有让张仪立功之意,同意了张仪所请,并派出公子嬴华随张仪出征魏国。
之后,秦军在公子华和张仪的率领下,扑向了魏国蒲阳。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役,秦军很快围住了蒲阳,双方在蒲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秦军毫无悬念地击败了魏军,成功占据了蒲阳。
由于这是张仪主导的一次胜利战争,秦惠文王很赏识张仪。而趁着秦惠文王兴致高,张仪用三寸不烂之舌,劝说秦惠文王将蒲阳还给魏国,还建议派公子繇到魏国作人质。
张仪的这一建议颠覆了秦人的三观:秦国在完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与魏国讲和,到底是何意图?秦国上下多有不解。不过,秦惠文王最终被张仪说服,同意张仪的建议。
再以后,张仪又出使魏国,乘机对魏惠王说:“秦国对待魏国如此宽厚人道,魏国不能不以礼回报。”
魏惠王似也认为,秦国与魏国真心交好,遂将魏国的上郡、少梁献给秦国,用来答谢秦惠文王。魏惠王的“大方”,让秦国得到了十五座城。张仪在秦国的地位一下子又提升了许多。《史记正义》中对十五县的情况做了简单说明:“今鄜、绥等州也。魏前纳阴晋,次纳同、丹二州,今纳上郡,而尽河西滨洛之地矣。”从此之后,整个河西全部成为秦国的土地,秦国疆域延伸到黄河以东,并在河东地区建立了壁垒,为将来的扩张做准备。
当然,张仪说服魏惠王的过程因无更为详细的史料,一切都显得扑朔迷离。本书认为,这一过程是曲折的,也是复杂的。毕竟割让十五座城并非小事,一切的权衡利弊,都是为了获取更大利益。换句话说,在魏国割让十五座城这件事上,秦国一定也付出了“代价”,最终,双方因利益“等价”,魏国才相互割让了城池。
与魏国的纠纷结束后,秦惠文王开始考虑东出计划。前328年(秦惠文王十年)春,春寒料峭,大地尚未解冻,秦军就出动了。
这一次,他们的进攻目标是赵国。
紧接着,双方发生了一场激战。赵将疵率领赵军与秦军交战,被秦军击败。赵疵率部逃亡,秦军在河西追上了他,并杀掉了他。之后,秦军又乘胜追击,攻克了赵国的蔺、离石两地。据说张仪也参与了这一战。
秦国的这个做法令人费解:张仪曾答应苏秦的承诺不当数了吗?说好的秦国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要出尔反尔呢?可能苏秦也充满了疑惑。当然,结合后来发生的事情分析,推断张仪如此迫不及待地建立军功,就是要得到秦国的高位,为此他不惜食言,而秦赵关系也未完全恶化。
或许这一切,都是秦惠文王与张仪的“计划”,意在让秦国高层认可。而经过这一系列的运作,张仪在秦国声威大为提升,秦惠文王找到了提拔张仪的依据。
不久,秦国就颁布了任命书:委任张仪出任秦国相国。秦惠文王还明确表示,提拔重用的原因是张仪在与魏国作战过程中,为秦国争取到十五个县的功劳。凭借这份功劳,让他出任相国没有人会有意见。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