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机构改革为什么难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每个朝代草创之时,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都很精当,但随着政权的稳定,机构便越来越庞大、人员编制也越来越超编,但皇帝却并不愿意对此进行改革,这是怎么回事呢?
  宋朝有一个叫王禹的大臣,时任刑部郞中、扬州知州。有一年,他给皇帝上书,进言了五件事,其中的第二件,是关于经济问题的,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已经很严重了:“开宝年间设置官员极少,一州只有刺史一人,司户一人,当时也未曾耽误政事。以后有团练推官一人,又有通判、副使、判官、推官,而监库、监酒、专买征税又加四人,曹官之外,另外增加司理……”王禹进而指出机构臃肿的危害性:“查问各州的租税,比往日减少,查问当地的百姓,逃亡多于旧时……百姓怎么受得了!”王禹的这次上书,目的很明显,就是要让皇上知道机构臃肿的危害性,进行机构改革,裁撤多余的机构,裁减冗员,减轻百姓的负担。但皇上采纳王禹的建议了吗?根本没有,什么原因呢?这要从宋朝的立国说起,宋朝的建立,是太祖赵匡胤当年依靠手中的军权,夺了柴家的江山。因此,宋朝皇帝一直害怕臣子们效仿太祖皇帝当年的做法,也来个“陈桥兵变”,夺了老赵家的江山,便把“维稳”工作当成了重中之重。除了对拥有兵权的武将严加防范之外,也对文臣极尽笼络之能事,把“养士”当成基本国策,给士大夫们一个官职,把他养起来,不让他有捣乱的念头。所以,朝廷付给那些冗员的工资,就相当于“维稳”经费了。在王禹看来,这钱花得太不值了,但皇上却认为花得很值,花钱买来稳定,确保帝国江山永固,确保大宋王朝世世代代永远姓赵,这还不值吗?
  清代的官方机构中,设有“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这六部中,工部是最没什么行政实权的,因为它就是管工程建设的,而且,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工部的那点权力逐渐被洋务派所取代,工部就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闲散机构,有它没它没什么大不了的。因此,工部的官员们也是最轻闲的,从部领导到普通职员,都没什么事儿可干。工部的官员们也都乐得如此:工作轻闲,还白拿一份工资,趁机还能做自己的事,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大家都心照不宣。但工部中也出了一个死心眼儿的人,这个人是工部郎中秦树声。有一年,秦树声被外放做知府,按照惯例,官员在外放之前,皇帝得召见一下。于是,光绪和慈禧便召见了他,召见结束后,慈禧随便问了他一句:“你经常到衙门上班吗?”秦树声是个实心眼儿,就实话实说了:“不常到。”慈禧忙问他为什么,他老老实实地说:“因为没什么事需要做。”慈禧接着又问:“你们部的领导经常到衙门上班吗?”秦树声继续回答说:“也不常去,因为没什么事可做。”因为秦树声的“直来直去”,使慈禧了解到了“工部官员整日无事可做”“工部是个可有可无的机构”这一事实。照理说,应该立即启动改革,将工部撤掉,将那些尸位素餐的家伙们打发回家,但事实上,慈禧根本没有裁撤工部、裁减人员,什么原因呢?因为当时的形势,革命、改良、立宪的呼声持续高涨,严重威胁到了政权的根基,慈禧迫切需要拉拢手下的臣子,迫切需要收买人心,以使他们忠于“我大清”,这个时候如果进行机构改革,让一部分人下岗,就会激化矛盾,等于自掘坟墓。慈禧的脑子没进水,所以她才不会干那种傻事儿呢。花点儿钱养闲衙门、养闲官,是朝廷笼络人心的策略,只要对“维稳”有利,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裁撤冗员而导致政权危机的事,在历史上是有过先例的,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发生在崇祯皇帝朱由检身上。
  明崇祯年(1628年),朱由检意识到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人浮于事现象特别严重,已经成了财政负担,就决心进行改革,精简驿站、裁撤冗员,被裁撤的冗员中,有一个叫李自成的银川驿站的驿员,下岗后的李自成憋了一肚子气,终于举起了反旗,也为大明帝国的灭亡敲响了丧钟。这样看来,皇上之所以不愿意进行裁减机构、裁撤冗员等改革,并不是没有认识到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现象的危害性,主要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宁愿花钱养活一些闲人,以防止他们闹事儿。毕竟,让纳税人花一些冤枉钱,比让自己的政权下台要无足轻重得多,这个账,只要脑子没进水的统治者,都能算明白。这也正是历朝历代机构改革难以进行的原因所在。

唐宝民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