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山西】《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崔人杰 山西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编审 “溯源”品牌主理人


  本书为历史军事地理学者宋杰的重要作品之一,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深度呈现了两魏周齐争霸中的“河东地理枢纽”。作者首先梳理了秦汉魏晋时期河东政区的演变,明确了“河东”这一地理概念的范畴,论述了河东(今运城地区)在经济、地形、水文、交通等方面的区域特点。在此基础上,系统考证了河东政区内郡县、城戍等的沿革与兴废;从战略地理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东、西魏分裂时的政治形势,并以河东的军事争夺为重心,梳理了北朝后期东西对抗的战争历程。其间,君臣将相斗智斗勇,奇谋迭出,壮举不断。对于沙苑之战后东魏北齐对河东汾北地区的历次反攻、西魏北周东征战略的特点及其调整、周武帝平齐之役过程与胜利原因等,皆有精彩分析。
  两魏周齐政权隔黄河对峙,河东正是双方施展韬略的中心舞台,对宇文氏和高氏来说,河东的归属和在军事上的利用程度,直接影响着两个政权的命运。本书即是从“河东视角”了解北朝后期历史的一部佳作。

杨东杰

荐书人品读
一部区域军事地理研究的典范之作

  相较于宋杰教授代表作《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的纵横捭阖、视野宏阔,《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则是其学术生涯早期的作品。作者是首都师范大学的教授,长期致力于军事地理学的研究,虽然行文中规中矩,但史料扎实、体例规范,不仅对两魏周齐争霸的战略谋划、战场形势、战争进程等做了宏观分析,而且对河东政区内郡县、城戍等的沿革做了严谨细致的考证,开创了区域军事地理研究的范式,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作者曾坦言:“最初只想写一篇二三万字的论文,探讨一下河东对北朝后期战争的影响。但在接触了有关史料以后,便情不自禁地被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所震撼”,将这段两魏周齐的争霸史写成了一部30万字的书稿。这种研读史料的“情不自禁”也从侧面反映了山西运城在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这段历史的巨大魅力。
  本书中的“河东”一词,其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山西运城地区。这一地区的平面呈三角形,在自然地理方面接近一个完整的区域单元。“河东”一词真正成为官方的行政区划是在秦汉时期设置的河东郡,治安邑,其辖区较为广大,“东括太岳山脉及王屋山,北至今灵石、石楼县南境,西南两面濒临黄河”。其后,郡、州名词转换较繁复,但只是以蒲坂为中心向东、向北辐射,最远处可北达今灵石、石楼县南,向东可伸至今长治晋城的辖区,越王屋山达沁水流域的端氏,弱小时仅辖蒲坂周围数县。大体在隋唐以前,“河东”是专指晋西南(运城地区)的历史称谓,即本书所指的两魏周齐战争期间的区域。
  作者开篇即对“河东”的地望有着清晰的定义,并对其从战国秦汉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演变做了简要的梳理。河东之所以在古代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除了农业发达、物产丰饶外,还和它周围有利于防守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河东地区的西、南两边以黄河为襟带,隔河与关中平原、豫西山地相望;南及东面又有中条、王屋等山脉为屏障,可以居高临下,雄视来犯之敌。北边则有峨嵋台地和汾水、浍水阻扼对手的进兵”。地理形势自成单元,可谓“山河形胜”。
  北朝后期,东魏北齐(高氏)与西魏北周(宇文氏)军事对峙,北周以长安为国都,北齐国都虽在邺城,但高欢在晋阳屯驻重兵,设置大丞相府处理政务,名为“霸府”,晋阳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以至于在北方中原形成了邺城、晋阳和长安三个政治中心鼎足而立的局面。河东恰在三地之中,占据了许多关塞要津,既扼守水路隘口,又威胁陆路交通干线,在军事上处于极有利的位置。
  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在河东地区展开反复拉锯战,河东的得失在双方攻守战略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沙苑之战后,西魏占领了河东、崤函两处要地,从此关中根据地再未受到北齐直接的威胁。高欢去世后,北齐政局混乱,与北周的军事对抗中,已逐渐转为守势。北周朝堂上也出现了“兴兵灭齐”的讨论,认为灭齐的时机已到。
  从公元563年开始,宇文氏开始大规模进攻,企图灭亡高齐政权,先后有河桥之战、邙山之战等五次战役,北周始终没能达到占领河洛、消灭高齐主力的目的。直至公元576年,周武帝鉴于出兵河阳的失败教训,最终将主攻方向由“崤函—河阳”转为“河东—平阳”,避开河阳的重兵坚城,从而出其不意,在平阳(临汾)城下大破齐军,引起了晋阳(太原)以南整个防御体系的崩溃,最后北克晋阳,东取邺城,迅速灭亡北齐,完成了北方统一的大业。
  本书对周灭齐的战略转变与战争进程有着精彩的描述,读者可以从中看到:河东(运城地区)正是因为其独特的战略地位,成为周齐争霸的胜负手,谁能占据河东,谁便拥有战略主动权。可以说,河东在北朝后期军事争霸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责编:李琳、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