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梅花”灼灼 碗碗腔韵长

——孝义碗碗腔非遗传习班学员喜摘“小梅花”奖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孝义碗碗腔学员喜摘“小梅花”奖。


  7月16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安庆市政府主办的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落下帷幕,孝义市政府与吕梁艺校合作开办的孝义碗碗腔非遗传习班学员首次喜摘“小梅花”奖。
  此前,孝义碗碗腔非遗传习班创排的《三岔口》《双挂画》两个剧目入选全国展演名单。展演中,学员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诠释角色,台风稳健、眼神灵动,展现出新生代对孝义碗碗腔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在《双挂画》饰演小丫鬟的李青竹,在表演中眼角眉梢满是俏皮,而这背后却藏着长达3个月的苦功。“老师说碗碗腔的‘神’就在眼睛里,一个眼神要练上百遍才能真正活起来。”为了台上3分钟的水袖翻飞,孩子们每日清晨5点便一头扎进练功房,踢腿、下腰、练唱腔,汗水浸湿了一套又一套练功服。那悠扬的“嗨嗨腔”,则是老师贴着孩子们的耳朵,示范了20多遍才最终定下的调子。在《三岔口》中,杨浩轩与李新杰的对打场面虎虎生风,他们的拳脚既要展现出武戏的刚劲勇猛,又得巧妙地融入碗碗腔特有的柔缓韵律。“一开始动作总是太生硬,老师就敲着桌子哼唱腔调,一点点教我们跟着节奏去找感觉。”杨浩轩护腕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磨痕,默默记录着他为了找准“刚柔相济”的尺度而摔过的跤。
  几年来,非遗传习班中的老师们不辞辛劳带着孩子们一句句地抠唱腔、练身段,传授技法;而孩子们也勤勤恳恳加倍苦练,最终获得“小梅花”的嘉奖。
  每年一届的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创办于1997年,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各省市戏剧家协会协办,旨在培养广大少年儿童对传统艺术的兴趣与爱好,每年参加人数约1万人,是一项全国性、高规格的少儿戏曲艺术活动,在少儿戏曲培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已成为推广中国戏曲艺术的标志性品牌。
  最终,杨浩轩、李新杰荣获“小梅花”单项奖,曹雅雯、刘云朵、张珊、李青竹凭借《双挂画》荣获“小梅花”集体奖。
  领奖台上,孩子们双手捧着证书,深深地鞠躬。带队老师说:“孩子们捧回的不只是‘梅花’,而是让碗碗腔在新时代绽放的希望。”

李竹华文/图

(责编:李琳、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