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赤子之心,深情唱响太行颂歌

山西省歌舞剧院原创民族歌剧《太行颂》创排纪实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民族歌剧《太行颂》海报。


  7月7日,盛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赴山西考察调研。在这片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挥洒热血、英勇战斗过的土地上,习近平总书记留下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的殷殷嘱托。
  一个月后,山西省歌舞剧院的排练厅内,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抗战精神的主旋律作品——民族歌剧《太行颂》正在进行合乐前的最后一次联排,在钢琴的伴奏声中,演员们高亢的歌声穿透整个排练厅,瞬间将人带入那段烽火连天的红色岁月。
  八百里太行,壁立千仞。扎根在这里的太行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孕育在这里的“太行精神”也早已成为中华儿女的精神底色,由山西省歌舞剧院自编自排的原创民族歌剧《太行颂》将再一次把这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呈现在舞台之上,让抗战精神薪火相传。
  歌剧《太行颂》依托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将创作视角放在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武乡县,把“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等广为流传的英雄事迹融入创作中,展现太行军民在战火中淬炼的坚韧与信仰,讴歌个体命运与家国大义交织的壮丽篇章。
  早在去年3月,山西演艺集团、山西省歌舞剧院就准确把握“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肩负起省属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开始筹备体现伟大抗战精神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经过院团的深思熟虑和多方调研,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一的“太行精神”成为此次创作的主题。从提出创意到下乡采风,从创作剧本到编写词曲,从剧本研讨到选角排练……一年多的时间里,民族歌剧《太行颂》在编创团队的努力下立上舞台。
  习近平总书记7月在山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激励全省人民从光荣的革命传统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初心的力量、奋斗的力量,《太行颂》全体演职人员也深受鼓舞,牢记总书记嘱托,为努力讲好抗战故事,他们捧出赤子之心,长时间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加班加点全情投入排练;为将“太行精神”发扬光大,他们团结一心、紧锣密鼓地为8月23日的首演准备着……
  
A 不断创作,为民族歌剧立起原创标杆
  作为山西省歌舞剧院重点打造的一部大气磅礴的主旋律舞台艺术作品,在创作之初,民族歌剧《太行颂》便立下了原创标杆,不外借一人,剧院全员上阵,倾注全力。从编剧到导演、从词曲作者到声乐指导、从舞美灯光到所有演员,《太行颂》的创作团队和演出队伍全部采用本土优秀人才。该剧编剧、总导演由山西演艺集团副总经理、一级导演刘波担任,省歌签约编剧徐婷婷任第二编剧;导演由省歌艺术创作中心主任、一级演员侯建军担任;作曲由省歌签约作曲家、著名曲作者张伟担任;声乐指导由省歌著名歌唱家、一级演员刘亚男担任;舞美、灯光、服装等也均由省歌中坚力量进行设计。该剧主演汇集了省歌众多的青年歌唱家,如高旭丽、乔佳、范一笑等,整台歌剧由省歌民族乐团现场伴奏,指挥郭明为山西省歌舞剧院常任指挥。
  歌剧《太行颂》取材于太行山革命老区武乡的真实历史事件与人物原型,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西抗日根据地军民同心筑起铜墙铁壁、挺起民族脊梁的革命故事,充分展现了太行精神在山西这片红色土地上的精神荣光。该剧生动刻画了从童养媳觉醒成为抗日积极分子的李子清这一女性形象,也群像式地展现了在抗日战争期间,广大太行儿女与八路军战士同甘苦、共患难,同呼吸、共战斗的历史画卷。
  提起《太行颂》,正在排练厅指导联排的该剧编剧、总导演刘波感慨地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在抗日战争期间形成的‘太行精神’这四个字立刻浮现在我的脑海,因为其中蕴含着无数的牺牲。这些牺牲在我的胸膛里涌动,一个个热血澎湃的太行儿女点燃了忠诚之火、书写了担当之责、诠释着坚忍之志、启迪着传承之要。《太行颂》是山西省歌舞剧院完全依靠剧院力量独立完成的一部史诗性的民族歌剧,我们力求将其打造成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
  为了实现这一创作目标,歌剧《太行颂》在筹备之初就邀请党史专家、太行山抗战史研究者开展座谈、采访,之后又派出编剧、作曲、导演等主创人员赴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总司令部王家峪、砖壁旧址,以及下北漳前方鲁迅艺术学校、中共中央北方局妇训班旧址等地进行采风。剧本创作、打磨历时一年多,组织主创人员开展过10多次创作研讨会,剧本定稿后,省歌又组织演员及相关创作人员赴武乡采风。该剧最终确定“军民共筑血肉长城”“妇女冲破千年枷锁”两条主线,将宏大历史叙事落点于个体命运。
  回忆起《太行颂》剧本的创作,刘波说:“从事文艺工作以来,我陆续创作过很多讴歌山西优秀历史文化的作品,也曾想过创排一部有关反映太行山主题的文艺作品,因为我就是左权人,是自小喝着漳河的水、吹着太行的风、听着英雄的故事成长的,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抗日战争期间孕育形成的‘太行精神’在当代剧场焕发新的生命力。山西是‘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当越来越多的人物浮现,这些实实在在的普通人,让我意识到太行精神绝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可感的有温度的生命历程。基于此,我找到了创作起点:太行精神是生长在每个人生命中的质朴力量。”
  
B 不断耕耘,在“精彩答卷”上再添新作
  说起歌剧,山西往事光辉。早在1949年,山西文工团、山西文工二团演出的歌剧《白毛女》《刘胡兰》等就在城乡引起了强烈反响。1954年山西人民歌剧团(山西省歌舞剧院前身)正式成立,排演了《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等歌剧作品。改革开放以后,我省歌剧艺术的风格开始多样,小歌剧《嫁不出去的姑娘》《忘我草》等先后问世。近年来,随着全国歌剧艺术发展的大潮,山西在歌剧创作上也持续探索,推出过《太行奶娘》《汾水长流》《小老杨》等优秀作品。山西省歌舞剧院在2019年创作的讴歌脱贫攻坚精神的民族歌剧《三把锁》更是先后获得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让山西歌剧舞台再显荣光。
  时隔5年,省歌再度创作民族歌剧,备受期待。说起《太行颂》,山西省歌舞剧院院长路进广很是自豪:“《太行颂》完全是我们自己创作的。武乡县拥有众多的英雄人物,女扮男装王九焕、模范军属徐腊梅、八路妈妈暴莲子等等,她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太行山的脊梁,《太行颂》剧中女主人公李子清正是源于这些武乡女性的真实经历塑造的人物。此次我们完全用剧团自己的创作力量将这些英雄人物搬上舞台,就是要展现太行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抗战精神内核,深刻体现他们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英雄气概。”
  正如路进广所说,此刻的排练厅,就像一座微缩的太行山,有险峰般的“激昂”,也有深谷里的“低吟”,70多位参加联排的演职人员正用他们过硬的专业素养、积极的创排精神、极具爆发力的歌声,深情演绎着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太行根据地广大军民前仆后继、付出巨大牺牲而铸就的伟大的太行精神。他们的表演,时而让人激情澎湃,时而让人欢欣鼓舞,时而让人泪流满面……山西省歌舞剧院又一次用真诚与真心回应着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热切期盼。
  从大型歌舞剧《哑姑泉》《酒干倘卖无》,到山西民俗系列舞蹈《黄河一方土》、舞蹈诗剧《黄河水长流》三部曲……建院70余年来,山西省歌舞剧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一代代文艺工作者深深扎根于山西民间音乐的肥沃土壤中,用一千多部优秀作品绘就了民族歌舞在三晋大地生生不息的壮丽长卷。转企改制后,剧院又自觉承担起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的神圣使命,从山西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中挖掘与汲取充足的养分,先后创作演出了多部重点舞台剧目,特别是近几年倾力打造的音乐剧《火花》、民族歌剧《三把锁》、舞蹈史诗《黄河》更是收益丰硕,先后成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并屡获殊荣。
  70余年,弦歌不辍。山西省歌舞剧院用一部部响当当的上乘之作、一场场精彩的舞台演出、一项项荣誉书写了“为时代放歌、为人民起舞”的精彩答卷。而今,山西省歌舞剧院还在耕耘,并将再次在这张“精彩答卷”上续写民族歌剧《太行颂》的名字。
  
C 不断攀登,让太行精神绽放永恒光芒
  八月的盛夏骄阳似火,排练厅内,《太行颂》全体演职人员的联排状态也和室外的气温一样火热。这个曾经诞生过无数辉煌的小小排练厅,承担着省歌人大大的梦想,红色题材的舞台作品原本就不好排,而省歌想做的绝不仅仅是重复,而是创新。
  “一朵太行花,扎根在山崖,盼来春风盼雨露,迎着朝阳快长大……”这是剧中女主人公李子清唱段中的歌词,也唱出了贯穿全剧的核心道具——太行花。
  太行花被称为太行山三大绝壁奇花之一,因其生长环境特殊——在悬崖峭壁的缝隙中,而被予以坚韧不拔、不屈不挠之意。所以太行花不仅是一种美丽的植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歌剧《太行颂》就是以在太行山崖壁中生长出的“太行花”为意象,在剧中以不同形式多次出现,表达出太行山革命老区芸芸众生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
  在歌剧《太行颂》中,一个个个体命运似“太行花”般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坚韧性格,全剧以民族歌剧的艺术形式重新激活纪念碑式的群像记忆,让集体群像获得个体生命的温度。刘波坦言:“时空跨度大、人物多是舞台创作的大忌。但此剧恰恰将此充分展现,时空转换在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导演侯建军也说:“《太行颂》全剧强调叙事性、音乐性、歌唱性与戏剧性相统一,通过较长的时间跨度,刻画女主人公李子清的成长经历,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剧中没有伟大的人物,只有一群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和战斗在一线的人民子弟兵,以此凸显‘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即是民族歌剧,《太行颂》的音乐创作便饱含地域特色,排练厅内演员们的演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据作曲家张伟介绍,民族性当代表达是这次创作的艺术追求,进入合乐阶段后,《太行颂》就将用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管弦乐队伴奏。“我在曲调中融入了大量的山西民歌元素,形成主题音乐;同时借用正歌剧中的宣叙调、宣咏调、咏叹调等演唱形式,以期体现太行山是英雄的山、开花调是人民的歌的曲风。”
  “在舞美、灯光方面,我们将摒弃豪华制作的理念,突出简洁大气,不依靠高科技的视频手段做支撑,让舞台艺术真正回归戏剧本体。”刘波说,“歌剧《太行颂》的背景将以太行山为主体,舞台以黄土坡为意象,通过简单的吊挂置景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完美转换,加上灯光设计营造出诗意化的舞台氛围。无论是故事场景的切换、还是戏剧情节的推进,都将充分地为剧中人物留下表演空间,实现情感的精神升华,让观众沉浸其中,留下无限的遐想与思考。”
  硝烟已远去,精神永留存。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山西省歌舞剧院全体演职人员正铆足了劲儿,不断攀登,为让民族歌剧《太行颂》成为弘扬抗战精神的舞台精品而努力着,他们希望通过《太行颂》让太行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永恒光芒!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白洁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