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
晋绥军民 血火淬炼铸丰碑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
晋绥军民 血火淬炼铸丰碑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
讲解员为记者讲述纪念馆里的故事。
北依元宝山,南临蔚汾河,在吕梁兴县蔡家崖乡蔡家崖村,有一处幽静的小院,这便是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
1941年8月,贺龙率领八路军一二○师移驻此院,后成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晋绥军区司令部、一二○师师部所在地。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来到吕梁兴县蔡家崖村。六柳亭外,丁香树下,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革命战争年代,晋绥根据地从无到有,在这里发展壮大,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吕梁儿女和八路军战士肩负起保卫延安、屏障陕甘、保卫党中央的光荣使命,他们用生命和鲜血,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卓越的功勋。
1962年,这里正式建立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纪念馆收藏陈列了反映晋绥边区革命斗争史的图片、文字、实物等珍贵文物史料,通过展板、蜡像、声光电等现代化形式,重点突出中央领导人走出陕北,东渡黄河,从临县碛口镇走进山西,经兴县、岢岚、繁峙等地区,走向西柏坡,走向新中国的整个历史背景和过程,同时又将展览内容延伸至当代,成为全面反映晋绥党政军民11年光辉斗争历程的革命纪念馆,持续焕发着时代光芒。
现场直击
红色土地上的丰碑
盛夏的蔚汾河波光潋滟,元宝山苍翠如屏。踏上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的石阶,空旷的广场上是一座高耸的军民抗战群雕,无声诉说着吕梁儿女以生命拱卫延安的誓言。
7月25日上午9时,有3个预约的参观团队要来,讲解员和工作人员正在各自做着准备。
“这是长城,长城好长啊!”纪念馆一号展厅“晋绥抗日根据地示意图”边,两个小姑娘边看边讨论:“这个是一二○师,我知道,我知道贺龙元帅……”一问旁边的老人,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得知,老人原雨兵,是兴县高家村镇的一名基层干部,平时也会带孩子到纪念馆,孩子喜欢听讲解,自己跟着讲解员听了几次,就了解了很多关于一二○师和八路军的革命故事。
晋绥边区纪念馆宣教科科长康彦红介绍,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新馆展陈面积6600余平方米,同时还包括“领袖路居旧居”“晋绥干部会议会址(晋绥军区礼堂旧址)”“毛主席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旧址”“六柳亭”等旧址。1948年3月23日-5月26日,毛泽东同志从陕北东渡黄河转移到河北西柏坡时,途经蔡家崖村,停留了11天,在此发表了著名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机关旧址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包含三进院落。该旧址是抗战相持阶段领导边区军民开展抗战活动、大生产运动和民主政权建设的重要历史见证。
1995年,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入列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进行扩建,新馆于2011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
康彦红说:“我们希望让孩子们来到纪念馆,在实地参观、讲解中,更深刻感悟吕梁精神的内涵。让纪念馆成为生动的思政课堂,让红色文物成为鲜活的教科书”。
历史回眸
田家会战斗 反“扫荡”的经典战例
在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的第二展厅内,详细介绍了两场重要的反扫荡战斗,田家会大捷和甄家庄歼灭战。
1942年春,日军华北方面军为进一步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巩固其占领区,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展开春季“扫荡”。抗日军民广泛采用袭击、伏击、阻击等游击战术展开反“扫荡”斗争。
当年5月,八路军第120师358旅716团以“诱敌深入、围点打援”战术,于山西兴县田家会地区历经七天七夜激战,全歼日军村川大队主力。此役毙伤日伪军500余人,缴获山炮1门、轻重机枪8挺、步枪157支,我军仅伤亡75人,以极小代价粉碎了日军突袭晋西北党政军机关的战略企图,创下敌后游击战“以少胜多”的经典范例。
1942年5月12日,驻岚县日军第85大队大队长村川大佐接连释放“进犯娄烦镇”的虚假情报,并强征民夫骡马制造假象。716团指挥部分析认为:娄烦仅为小镇,日军兴师动众不合常理;且春季扫荡刚结束,敌军疲惫不堪,无力发动新攻势。副政委颜金生敏锐指出:“敌明犯娄烦,实为暗取兴县!”5月14日黄昏,日军先头部队行至吴家沟遭八路军阻击,其主力绕道南山直扑兴县的行动,彻底暴露真实意图。
面对敌人的优势兵力,晋绥领导机关及群众提前撤离,留日军一座空城。716团队特务连在杂石沟设伏,以排子枪集火战术阻滞敌军,工卫旅与民兵在白家堰截击,将连行军四昼夜的日军困入防御阵地。
至5月18日拂晓,完成合围的716团主力抢占龙尾峁高地,与工卫旅对来犯日军形成“瓮中捉鳖”之势。5月19日18时30分,总攻号角响彻田家会山谷。突击队员顶着狂风飞沙,从三面冲向日军固守的村落。敌因连日断粮、疲惫不堪,在窑洞争夺战中迅速溃败。据说当时的村民回忆:“八路军机枪封住豁口,日军从山崖跳下逃命,像滚瓜一样摔进沟里!”战斗中,日军的横尾、稻田两中队长被击毙,村川大佐腹部中弹后潜逃(后伤重毙命),残敌百余人趁夜突围又遭岚县游击队截杀。
战斗最激烈时,周边群众冒炮火将家中存粮送上阵地。战士们捧着老乡递来的莜面窝窝宣誓:“彻底消灭村川,为乡亲报仇!”此战不仅粉碎日军扫荡,更验证了“敌进我进”战略的威力——此役后,日伪军再不敢孤军深入晋西北根据地。
民兵英雄 地雷大王李有年
在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还可以看到当年民兵制作的土地雷展品。
李有年是廿里铺行政村的第一任民兵中队长。1941年9月,日本侵略军“扫荡”,路经廿里铺村,将李有年生病卧炕的父亲和其他12名村民杀害,烧毁房屋30余间。
为讨还血债,保卫家乡,李有年动员民兵们凑废铁、捐小米,筹备试制地雷、手榴弹,并四处奔波、求教学艺,相继解决了制作铁壳、引信、炸药等技术、原料方面的难题。1943年春,李有年在一区武委会的支持下,正式创办了以他为主任的曲家沟造雷合作社(后改称军火生产合作社),并举办了造雷训练班,吸收能工巧匠献计献策、改进技术。
至今兴县当地还流传着民兵制作土地雷炸死日本侵略者的歌谣:“铁蛋蛋,石蛋蛋,当中有个圆眼眼,装上土炸药,安上爆火管,黄土封好口,拉线留外边,鬼子来‘扫荡’,送他上西天!”
1943年9月26日,驻岚县的日伪军企图偷袭兴县城。李有年率队配合一区武工队,在联防线上埋设了数十颗地雷。敌寇刚进入地雷区,就炸死一个士兵。日军指挥官慌忙命令伪军排雷,不料又踏响两颗,几个伪军被炸得血肉横飞,日军指挥官也被炸倒在地。1944年10月下旬,日伪军4000余人分3路进犯兴县,半月之内遭到兴县军民130余次截击,到处挨打挨炸,死伤惨重,各部纷纷溃退。其中1个大队于11月7日晨退至廿里铺时,被李有年拉响的连环雷(7颗)炸死16人、炸伤11人。从此李有年被当地群众称为“地雷大王”。
1944年,晋绥边区召开第四届群英大会,表彰了780名抗日英雄,其中包括124名民兵英雄。李有年光荣出席,被授予“民兵爆炸英雄”称号。
烽火赞歌
晋绥军民组成抗战的铜墙铁壁
据统计,抗战期间晋绥边区晋西北的24个县,被杀害群众12.7万人,被致伤、致残8万余人,被俘、失踪9万余人,被抢粮食3057万石。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烧杀抢掠,晋绥边区军民前仆后继,奋勇杀敌,顽强地坚持持久抗战,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大批抗日勇士血洒疆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广大人民群众同仇敌忾,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成千上万的青壮年涌入了抗日部队,特别是各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县,参军的人数都在几千人,有的甚至达到数万人,源源不断地补充了部队的兵员,壮大了八路军和地方武装的力量。1937年至1944年春,第120师由8200余人发展到8.5万人,边区军民和日伪军作战10100余次,毙伤日伪军100700余人。
在抗战期间,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不但源源不断供应了进行战争所需要的粮食、被服及各种军需资材,使部队指战员和党政机关干部吃的、穿的、用的、住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担负了繁重的战勤任务,如抬担架、运物资、带路、送信、抢救伤兵、看护病员等工作,从而使八路军和地方武装的军需供应和战勤服务得到了可靠的保证。
晋绥边区的军民与中国其他战场的军民一道组成抗战的铜墙铁壁,为抗战立下了不朽功勋。这几年,晋绥边区纪念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红色文化资源的汇聚展示、数字管理、高效应用和共建共享。2024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
最近,晋绥边区纪念馆还筹备了一场“珍爱和平晋绥抗战中的国际友人”主题展览,展现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让游客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感悟吕梁精神。而今正值暑假,晋绥边区纪念馆日均接待游客突破2000人次,讲解员日均为参观者提供讲解服务约十批次,数字较去年同期显著攀升。与此同时,参观群体结构也日益多元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纪念馆,重温峥嵘岁月,感悟革命精神。
兴县蔡家崖,成为今天的年轻人缅怀先烈、汲取力量的精神家园。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王晋磊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