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一境:当传统意境美学走进现代茶空间
一茶一境:当传统意境美学走进现代茶空间
推开一扇木门,光影从月洞窗漏进来,落在粗粝的夯土墙与剔透的琉璃屏风交界处,案上茶盏里的热气袅袅升起,混着墙角苔藓的清润——这不是古画里的场景,而是如今城市里一处茶空间的寻常模样。在这里,每一缕光、每一块砖、每一件陈设,都在悄悄诉说着一种古老的美学: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体系中的意境理论,因为具有“虚实互映”和“情物交融”的审美特点,对当代空间创造有着别具一格的创作价值。意境营造可以构画东方哲思意蕴的沉浸式场景,为当代设计提供更多可能的空间语言,并且这种设计实践也能够很好地满足当下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不仅使得文化遗产得到了活态化保护,也使当代审美旨趣下空间美学再造的目标得以完成,且传统审美智慧和当代设计语言相融合的方法论也由此突破。
从《周易》到茶席:意境美学的千年流转
意境,这颗东方艺术哲学的明珠,藏着中国人看待世界的密码。早在先秦,《周易》里“立象尽意”的智慧,道家“大美不言”的哲思,就为共同构筑“象外之境”埋下了种子:不执着于眼前的“象”,而追求之外的“境”。到了唐代,诗人王昌龄有了“物境-情境-意境”的三元结构论,文学家刘禹锡也提出了“境生象外”命题,从创作论角度确立了意境作为独立审美范畴的地位——真正的美,藏在画面之外的留白里。宋元时期,艺术实践与理论建构形成双向互动,文人画创作中“计白当黑”的构图智慧与江南园林“咫尺山林”的空间经营,为传统空间美学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式。
这种智慧的美,慢慢融进了中国人的生活。“计白当黑”的笔墨和“咫尺山林”的巧思,其实都是在有限里造无限。而茶,作为中国人生活的知己,自然成了意境美学最好的载体。古人煮茶论道,讲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茶席之间,早已有了“境”的影子。
老智慧新表达:茶空间里的“文化转译”
如今的茶空间,正在把这些老祖宗的智慧用现代人懂得的语言重新讲述。这就像一场巧妙的“翻译”,设计师们不再照搬古画里的摆设,而是用光影做笔、用材质做墨。你看那茶室的光线,不是直白的明亮,而是透过窗棂、屏风,层层叠叠落在茶桌上,像一首无声的诗——这便是“空间叙事”,让空间自己讲故事。
《礼记·大学》中提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古代匠人在制作器物时,常以人的品格为标准,将情感融入到器物中,同时通过器物的哲理意蕴来激励自己。这与室内设计中的意境运用相似,即将空间作为一种媒介,使其成为个人意志的表达,让材质的碰撞更有深意:夯土墙带着岁月的粗糙,琉璃屏风透着现代的剔透,两种质感放在一起,像古今对话;陈设也不讲究对称,几件老茶具配一盏简约台灯,看似随意,却藏着“虚实相生”的巧思。站在这样的空间里,脚步移动,眼前的景也跟着变,一步一景,竟有了古人逛园林的意趣。意境美学以寓于其间的内在哲理性意蕴,用室内设计营造空间环境、凝练设计风格,使人于其中获得美的感受与精神上的满足,是一个理想的所在。
米兰设计周上有个叫“茶穹”的作品很打动人:用78%的回收建筑废料,做出像宋代茶盏那样的曲面,既环保又带着古韵。这便是最好的“文化转译”——把宋代茶盏的灵动、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变成了现代人能触摸、能感受的空间。“人-空间-文化”作为一种设计思维,本质与内核是在不变中变,不变亦是永恒,能灵活变化应对多种多样的变化趋势,其实质是对人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说是构建人、空间、文化的三维融合立体的空间设计语言。
一茶一境:藏着生活的诗意
为什么我们需要这样的茶空间?
因为它不只是喝茶的地方。在这里,一杯茶的工夫,你可能会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老院子,那是记忆的境;可能会在光影里暂时放下工作的烦扰,那是心灵的境;也可能在古拙的茶具上,读懂老祖宗“大道至简”的智慧,那是文化的境。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意”就是人的主观感受,“境”是人在固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的可能性。就室内设计而言,“意”是指空间给予人的精神情绪影响,“境”则是通过具体的空间使人产生无限的情感。人的关系、人和物、人和空间、人和自然的平衡共处孕育了无限生机,便是人们希望达到的东方意境。
设计不拘泥于视觉,而是通过光影、呼吸感的变化,将温度感和烟丝、苔藓等不同气息相融合在一起,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充分调动人的多种感官与场景充分结合,使人们在不知不觉间实现由物理空间到精神场域的转变,最终超越凡尘俗世而到达“无我之境”诗意之境。
意境美学走进茶空间,说到底是让传统活过来。它不是把老物件硬塞进现代房间,而是像熬一锅老茶,用现代的火煮出千年的香。当我们在这样的空间里坐下,握住温热的茶盏,其实是在触摸中国人最本真的生活态度——在忙碌里求宁静,在有限里寻无限,在当下里见永恒。
如今的山西,也有越来越多这样的茶空间。或许在太原的某个巷弄,或许在平遥的某座老宅,这些茶空间正用意境美学,把晋地的厚重与茶的清灵糅在一起,走进其中,你会发现:所谓美好生活,不过是一茶一境,一念一清宁。
太原师范学院 董静茹 朱江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