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避嫌”
古人的“避嫌”
在讲究人情世故的古代官场,“避嫌”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被普遍认可的自律行为。
北宋真宗年间,有位官员名叫唐肃,官至待制。他与当时炙手可热的晋国公丁谓是莫逆之交,两家宅邸恰好门对门,往来十分便利。有一次,朝廷即将擢升丁谓为宰相的消息传来。这本是友人的大喜事,唐肃听闻后,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悄悄地开始张罗,举家搬迁到了城北居住。
这个举动让不少人感到困惑。毕竟,与未来的宰相为邻,在常人看来是求之不得的好事。面对疑问,唐肃坦诚地解释道:“我与丁谓,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如今他即将身居高位,位极人臣。我若还住在对门,依旧频繁走动,外人见了,难免会认为我有攀附权贵、趋炎附势之心,徒惹非议,也令丁谓为难。反过来说,如果我因为避忌,十天半月都不去拜访一次,那些好事之徒又必定会猜疑,说我们之间生了嫌隙,闹翻了脸。与其左右为难,授人以话柄,不如索性搬离此地,彻底避开这容易引人猜疑的位置。”唐肃这番考虑,心思细密,将人情世故与官场流言可能带来的困扰都想到了前头,主动划清界限,保全了双方的清誉,也避免给朋友添麻烦。这种“避嫌”,是对友谊的另一种守护。
无独有偶,到了宋神宗熙宁初年,新法推行之际,类似的一幕发生在另一位名士身上。负责监管洛阳粮料院的官员王正甫,一日设下家宴,邀请了三位宾客:著名理学家邵雍、后来以《青箱杂记》闻名的吴处厚,以及王安石的弟弟王平甫。接到邀请的邵雍,仔细思忖了赴宴者的身份和性情,最终托病婉拒了这场聚会。
次日,王正甫见到邵雍,关切地询问他昨日为何缺席。邵雍也不隐瞒,直言道:“在座几位的性情,我略知一二。吴处厚兄为人耿介,喜欢议论时事,尤其对新法常有微词,言语间不免讽喻执政。而王平甫,他是王安石之弟,与王安石手足情深,若有人当着他的面直言指责其兄,他必然难以容忍,情急之下恐生冲突。这几位同席,话题一旦触及敏感之处,气氛极易紧张,言语间若起龃龉,传到朝廷耳中,怕会引来不必要的风波。这便是昨日我不得不辞谢的缘由。”邵雍的分析入情入理,预见了可能的矛盾点。
王正甫听后,大为叹服:“先生料事竟如此精微!昨日宴席之上,吴处厚果然又议论起王安石和新法,言语间颇多指摘。王平甫当即变了脸色,愤懑难平,甚至要一一记录下来,上奏朝廷弹劾。我费尽唇舌,竭力劝解,才勉强平息了这场风波。”一场寻常饭局,因人物关系的微妙,差点酿成政治风波,足见当时环境之复杂。邵雍以德行高洁、洞察世事著称于世,居洛四十年安贫乐道,深居简出,极少参与应酬。连一顿饭的邀约,他都如此审慎避让,正是源于他对世情深刻的理解和对自身清誉的自觉维护。他避开的不是饭局,是可能招致是非的漩涡。
□江舟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