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与水利工程
范仲淹与水利工程
提起范仲淹,人们都知道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然而,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范仲淹还是一位“水利专家”,他一生中留下许多利国利民、泽被后世的水利工程。
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33岁的范仲淹赴任泰州西溪盐仓监官。这个职位虽小,却让他亲眼目睹了沿海百姓的疾苦——每逢秋汛,海潮如猛兽般冲破年久失修的堤坝,淹没农田,毁坏盐灶,百姓流离失所。海水退去后,留下的只有白茫茫的盐碱地,寸草不生。这一幕深深刺痛了范仲淹的心,尽管修堤并非盐官职责,他仍毅然上书江淮发运副使张纶,痛陈海患之害,建议重修捍海堰。
面对唐代旧堤“常丰堰”早已坍塌、海岸线变迁的难题,如何确定新堤路线成为首要问题。在科技不发达的宋代,范仲淹多次亲临海边考察,最终在老渔民的启发下,想出了“稻壳定线”的妙法。大潮汛期,他发动沿海百姓将一担担稻壳倾倒在海滩上。潮水上涨时,稻壳随波逐流;退潮后,稻壳留在最高潮位线上,形成一条蜿蜒曲折的天然标记线。范仲淹当即命人沿此线打下木桩,确定了新堤的走向。
天圣二年(1024年)秋,工程正式启动。4州4万余民工齐聚,从虎墩(今东台富安)至刘庄(今大丰境内)分段施工。然而天公不作美,隆冬时节雨雪交加,海潮汹涌,刚筑起的堤段屡被冲毁,200余名民工因冻饿劳累而死。反对声浪四起,有人上书称此乃“天意不可违”,朝廷派员视察后一度下令停工。
危急时刻,范仲淹临危不惧,顶风冒雨,日夜视察,甚至捐出全部俸禄补贴工程。3年后,在张纶和胡令仪的坚持下,工程终获续建。天圣六年(1028年),这条长达150里的捍海堰终于竣工,形如巨龙横卧黄海滩头。
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恰逢太湖流域大水,灾民超过10万户。经过实地勘察,他发现古娄江、东江已淤塞成陆,太湖泄水仅剩吴淞江一脉,而吴江塘路又阻碍洪水东泄。面对这一全流域性难题,范仲淹创造性地提出“修围、浚河、置闸”三策并举的治水方针。
他首先组织疏浚白茆、福山、茜泾等“五大浦”,导太湖水东南入松江,东北入扬子江与海。为防新浚河道再次淤塞,每疏一河必设闸门——平日闭闸防潮沙,旱时开闸引水,涝时闭闸拒洪。福山闸“依山麓为固”,后人称“范公闸”,其法沿用至元代。
针对苏州“地卑如沼泽”的特点,范仲淹大力修复五代时期的塘浦圩田体系。他在奏章中描述:“江南旧有围田,每一围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水,涝则闭闸拒害。”这种将治水与治田结合的方法,妥善解决了蓄泄矛盾。
工程初见成效时,范仲淹又筹划将吴淞江下游“盘龙汇”裁弯取直。这段河道“直线十里,迂回四十里”,每逢大水必致泛滥。然而朝廷一纸调令,使他“未遑兴作”。离任前,范仲淹仍上书力争:“江海善下,故得为百谷之王……每春理其闸外,工减数倍,亦复何患?”但反对者以“沙因潮至,数年复塞”为由阻挠,最终只有五河得以疏浚。
范仲淹的治水理念却成后世圭臬。明清两代治水皆循其法,直至今日太湖流域治理仍可见其影响。而那条横贯苏北的捍海堰,历经千年沧桑,堤基犹存,后人称之为“范公堤”。堤成之日,“农事、课盐两受其利”,逃亡百姓纷纷返乡。为纪念范仲淹、张纶、胡令仪三人之功,沿堤建有多处“三公祠”,甚至有灾民改姓范氏以表感激。
如今穿行在古范公堤遗址上,每当海风拂过路旁的古老砖石,仿佛仍在诉说那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故事。
□钱国宏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