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国家“军乐团”
宋代的国家“军乐团”
在现代大型庆典的现场,当整齐威武的军乐团奏响激昂乐章,那一幕令人血脉偾张。然而,你绝对想不到,早在一千年前的宋朝,皇家专属“军乐团”已经登上舞台!他们身披戎装,骑在马上奏乐,为皇帝出行开道,堪称宋代的国家BGM。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宋代国家军乐团“钧容直”与“东西班乐”的神秘面纱。
钧容直和东西班乐,作为禁军乐部的两颗明珠,各领风骚。钧容直成立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最初称为“引龙直”,由宋太宗亲自下诏从禁军中选拔精通音乐且善骑者组成。淳化四年(993年),引龙直更名为“钧容直”,寓意取自“钧天广乐”,即传说中天上的仙乐,象征皇家音乐的庄严与华美。钧容直隶属于殿前司诸班直禁军,是一支名副其实的皇家军乐队。到了北宋中期,其规模达到鼎盛,有200多名乐工。钧容直的职能主要是在皇帝出行时,作为仪仗的前导乐队骑马奏乐,以壮观瞻,堪称皇帝仪仗的“开路先锋”。
东西班乐则是与钧容直性质相同的另一支禁军乐队,成立时间也在太平兴国年间。它由东西班禁军中擅长音乐的士兵组成,人数较少,编制约36人。与钧容直不同,东西班乐在仪仗中的位置是在皇帝车驾之后,起到压阵护卫的作用。此外,皇帝出巡在外时,东西班乐要夜奏行宫,充当警笛,以防闲杂人等靠近。因此,东西班乐也可称皇帝身边的“夜警乐团”。他们使用的乐器以小型吹管乐为主,如银字觱篥、小笛、小笙等,音色清脆,适合在夜色中传播。
每逢皇帝巡幸或祭祀出巡,钧容直和东西班乐便各司其职,协同奏乐。钧容直作为前导,骑马行进在御驾之前,吹奏着激昂的乐曲开道;东西班乐则跟在车驾之后,以乐声护卫随行。史书记载,太宗时期“每巡省游幸,则骑导车驾而奏乐”,场面极为壮观。
在大型典礼仪式上,军乐队的演奏更是声势浩大。如皇帝亲郊祭天或元旦大朝会时,钧容直与东西班乐往往与教坊、鼓吹署等宫廷乐队合作,共同演奏庆典音乐。一时间,鼓角齐鸣、丝竹并奏,乐声传至数十里外,令人震撼。南宋人追忆北宋盛况时就提到,当时“丝竹鼙鼓之声相属数十里”。
宋代的军乐队不仅服务于皇帝和皇室,也在外交场合和宫廷宴会上大放异彩。北宋与辽、金等政权交往频繁,每逢外国使节来朝,宋朝常以盛大的礼乐接待,以显示天朝上国的富庶与文明。钧容直与东西班乐就曾为契丹(辽朝)使节演奏“蕃歌胡乐”,展现出中原王朝对周边民族音乐的包容与大度。
北宋后期,宫廷音乐机构经历了一次重大调整。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朝廷设立了大晟府,统管全国音乐事务。大晟府致力于恢复古乐,制定新的雅乐体系,在音乐上强调复古和正统。在这种背景下,以俗乐和胡乐见长的钧容直逐渐被边缘化。政和年间(1111-1118年),宋徽宗改革皇帝卤簿仪仗制度,一度取消了钧容直在大驾卤簿中的编制。虽然此后钧容直又一度恢复,但元气大伤,盛况难再。
靖康之变(1127年)后,北宋灭亡,宫廷乐人大多散失。南宋建立后,百废待兴,朝廷无力维持庞大的礼乐机构。绍兴年间,教坊几度废立,钧容直的命运更加坎坷。绍兴三十年(1160年),宋高宗以“军兴”为由,下令解散钧容直,将乐工全部遣散。至此,这支存在了近200年的皇家军乐团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东西班乐的规模本就不大,在南宋也逐渐名存实亡。到了南宋中后期,宫廷仪仗中的鼓吹乐主要改由教坊或临时招募的乐工承担,曾经辉煌的钧容直与东西班乐只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陈渊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